韩忠朝 我想做个“干细胞”
张峰 “靠谱”的业务能手
林汝梁 把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3上一篇 2019年11月0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汝梁 把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技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发掘其中的各种可能性,追求‘前沿’技术的脚步是不能停的。”11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林汝梁办公室门前,还未见其人,他的“豪言壮语”便先闯入耳中。带着好奇记者进入了林汝梁的办公室,整洁的办公桌旁边,身着浅色衬衫的林汝梁正在和同事们交谈,简单地说明来意后,我们就聊起天来。

  开创公司第一代测控平台

  要说林汝梁怎样与航天结下的缘分,他的老领导是功不可没的。他的老领导回忆说:“林汝梁来公司那年,公司刚刚成立‘技术部’不久,急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研究的专业人才。经过多方推荐林汝梁这个小伙子一下子吸引我的注意,他在学校也算是‘风云’人物了,听说获过不少奖项。当时和他简单交谈后,我发现这个小伙子专业知识极其扎实,也非常有想法,再加上他当时硕士研究方向就是‘嵌入式系统’,我当就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当时‘没看走眼’!”

  因为老领导的“慧眼”,2009年刚刚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的林汝梁就与航天“牵手”,这一“牵手”就是十年。初进部门的林汝梁,在了解到部门当前最棘手的工作就是独立自主设计核心电路后,并没有马上应承下来,先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查阅文献资料,很快他就利用自己所学找到了核心电路单机研发的精髓所在。

  2009-2011年,林汝梁来到航天万源科技公司技术部短短三年期间,年轻的他便主导完成了公司承接的为三个新型运载火箭配套设备的研制工作,而就在这个较为定向的研制过程中,林汝梁仍不忘创新研究,开创形成了公司第一代测控平台,这个平台在后续的16种配套设备中得到应用。

  研制生产周期缩短30%

  2011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公司在测控平台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研发组,主抓产品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工作,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当于需要将现有零散的平台设计,整合之后再升级优化,“从无到有易,从有到精难”,经过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反复协商后,一致认为林汝梁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接到上级安排后,26岁的林汝梁毅然担起这个“优化再优化”的重任,担任这个新组建研发组的负责人。

  整个研发期间,林汝梁带领项目组成员坚持秉承以平台创新促进度、以产品架构保质量、以功能组合降难度的理念,积极贯彻“产品化”工作方针,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终于优化设计出了“改进型总线平台”。这个“平台”区别以往,它融合了虚拟仪器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同时为了通用性的需要,他们在设计中将公司生产能力建设等特征结合其中,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对研制人员的素质要求、归并器件选用范围、简化生产操作步骤、减少装配工作负担,同时基于“平台”的设计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生产装配周期也得到了显著压缩。

  “我其实没有做什么,只是做了一些本职工作,其实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些小成果,主要是得益于公司的信任还有同事们的协同合作。”林汝梁一直强调说,他们短期取得的只是小成果,但是记者从他的同事那里了解到,该团队设计的“平台”为保障型号任务进度与提升产品可靠性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某个重点型号任务中,6种产品经过这个“平台”优化,需求设计人员减少50%,研制生产周期比计划整整缩短3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拿下1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产品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林汝梁并不满足于现状,采访期间林汝梁告诉记者:“电子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这些都迫使我不得不持续关注专业前沿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又不同于其他,新的技术需要通过长期的周期性验证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得以应用推广。”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林汝梁2017年航天贡献奖的申报表,“科研成果”那一栏记录了林汝梁这几年来的“丰硕果实”,仅国家发明专利就有13项。对于一些以研发为主体的单位和个人来说,也许这个专利数量不算特别惊人,但是放在这个以产品配套为主且各方面技术相对成熟的单位中,实属“高产”了。

  采访最后,林汝梁再一次强调说,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基于工作和任务需要,相较于其他人来说,自己的工作经历实在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真的是太平常不过了。“很感谢自己经历的机遇和挑战,因为那些经历让他不能停下脚步,只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他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天宇/文 通讯员 初娣/摄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