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事——大粮台的变迁
瀛海油菜花海
亦城战疫文艺作品
我的阿公
下一篇4 2020年04月2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事——大粮台的变迁

张友才
 

  “大粮台”是亦庄镇原管辖的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已于2002年拆迁合并。村民搬迁至距原村址西侧不远的“天宝家园”小区。在旧村址上,已新建起了格林小镇生活区。

  笔者查阅史料,上面记载:“粮台”是清代专门负责军粮的重要机构。设有“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钱所、军械所、火噐所、侦探所、发审所、采编所”共八所。在南海子所设的“粮台”位于凉水河东岸,与西岸的鹿圈隔河相望,属神机营军需处。因东侧里许另设有一处管理用房,所以被当地分别相对而称为“大粮台”和“小粮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后,随神机营而撤销,遗址也随之荒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准南海子(南苑)招佃垦荒,“内务府官员”“上层太监”和“绅商富豪”等权贵纷纷到这里置地办私家庄园,其中“粮台”遗址及周边土地即被大太监李三顺看中。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李三顺在南海子凉水河东岸置办上百顷良田,并在大粮台遗址上建起了首屈一指的硕大庄园,定名“俊德庄”。又在小粮台遗址上建起了“俊德堂”。

  据大粮台村老人回忆,俊德庄占地170亩,庄园四周建有高一丈、长约3里的土围墙。辟有南北两座庄园大门,围墙四角建有岗楼,墙外还挖有护庄濠沟。李家宅院建在庄园的西北隅,建有三进院落磨砖对缝瓦房114间,约占整座庄园的1/4。为了储存粮食,还建有一座7间高大的铅板楼。在庄园中间偏东位置,挖有一个约30平方米见方的畜水池。水池向西修有通往庄园墙外的泄水沟,水沟通往庄外的凉水河。在庄园的东北侧是一块场院,在庄园的东南侧和西南侧是两块菜园。庄园内打有一大两小三眼水井,大井供庄园饮水,小井用于浇菜。此外,庄园内还设有磨房、碾房及牲口棚、大车棚、更房、长工屋等。

  当时到俊德庄应招为佃的,大都是来自河北南皮、涿州、清河等地区的贫苦农民,相继在这里落了户。到上世纪40年代初,李家逐渐开始衰落,田地财产也逐渐转卖他人。李家大院先是落到俊德庄管家之手,解放后成了大粮台小学校址。小学迁出后,这里被用作村委会办公的地方。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彻底拆除。

  新中国成立前,大粮台村的人口显著增多,已发展成南海子地区较大的自然村落。到本世纪初,已发展到300余户、超千口人。

  (据大粮台老村民桑玉柱、杜国利口述整理)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