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实——隆盛场
妙笔生花绘亦城
党旗颂
下一篇4 2020年07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实——隆盛场

张友才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南郊红星公社的隆盛场村可是北京郊区家喻户晓的农村大队。1963年,隆盛场村在党支部书记郭凤兰的带领下,率先实行“将农活包到组、到人、评工记分,对超产者奖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当时北京市委对隆盛场的“生产责任制”表示充分肯定,并树为先进典型,号召全市农村学习隆盛场的先进经验。隆盛场成为当时北京郊区的一面旗织,并被评为了全国农村十二面红旗之一。

  隆盛场村位于亦庄镇东部,在南海子东海墙毕家湾角门内西二里许。原本是南海子的海户地,是“千户李记”的场院。形成村落后,因村内有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酷似龙形的河,以“龙”谐音“隆”,取“兴隆昌盛”之意,取名“隆盛场”。据村里人说,河的两岸风水好,凡在河两岸建宅的都日子好过。因此,隆盛场的大户人家都把宅院建在了河的岸边。后来,又将村北的“合家场”与村南的“小地儿”两个小庄子也并入了隆盛场。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同时,宫里最后一批太监也遭遣散。有李老公(继子李锦华)、张老公、闫老公(继子闫永先)、郭老公(继子郭殿荣)、金老公(继子金洪儒)、孙老公(继子孙凤岐)六位太监来到了隆盛场。别看他们都是太监,个个都娶有媳妇。他们分别在隆盛置地约40亩,大都从老家侄儿辈中过继了儿子,在隆盛场落脚并颐养天年。

  后来,随着世代的更迭、变迁,隆盛场及周边的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到侯姓(侯德山)、樊姓(樊志忠、樊志和、樊志善)、李姓(李万青)、孟姓(孟召义)、张姓(张恩波)、王姓(王兆明)、高姓(高凤山)、杨姓(杨克全)等大户人家手中。

  一些从河北来的穷人相继来到隆盛场以给大户人家扛活为生,后来也都落户到了隆盛场。其中有丙茂修(后人丙振清)、刘森(后人刘熙静)、刘东(后人刘熙忠)、刘向(后人刘熙祥)、刘雪(后人刘熙纯)、朱广明(后人朱德山)、朱广清(后人朱德刚)、郭宝之(后人郭贵菊)、郭宝连(后人郭金栋)、郭宝泰(后人郭金恒)、赵庭书(后人赵国秀)等。

  就这样,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

  值得一提的是,隆盛场村曾居住一位教私塾的邢先生。因附近十里八村都有他的学生,所以在村里很有名望。于上世纪40年代末,处理了在隆盛场村的家产,举家搬进了北京城里。1968年,邢先生的女儿高中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就将女儿送到了隆盛场插队务农。小邢在劳动之余,经常给社员读报纸念宣传稿。她那清脆的嗓音和带有磁性的音质,很快就被鹿圈大队(后来的鹿圈乡)广播站看中,即被调走当上了专职广播员。不久,又被上一级的红星公社广播站发现,再次被调走成为公社的专职广播员。在一次中央电视台到红星公社录制专题节目时,无意中被中央电视台发现,认为小邢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播音人材。就这样,很快被中央电视台调走,成为《新闻联播》的一名主播。这位曾在隆盛场插队多年的邢先生的女儿,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主播30多年的金牌播音员邢质斌。

  隆盛场清属顺天府大兴县。1928年属河北省大兴县。1946年属河北省大兴县鹿圈乡。1948年先后属北平市23区、14区、11区。1952年属北京市南苑区西五号乡。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天恩大队,1962年改属鹿圈大队,1984年属鹿圈乡。2000年属亦庄镇。于本世纪初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在原村址上建起了隆盛工业园。村民被移居到亦庄贵园南里小区,过上了城镇化的新生活。

  (根据李怀斌口述整理)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