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画
· 亦城有艺 ·
孙晓斌 彩墨世界
下一篇4 2020年07月1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画

■《典藏艺术周刊》主编 隋永刚
 

  对于中西方文化来说,过去100余年的历史是双方碰撞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西方“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伴随着这种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画在西方美术体系的影响下,作品创作既呈现出新的特点,又面临着新的困惑。

  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与创作理念被引入我国之后,中国画就一直面临着其强势的冲击。首先体现在传授模式上,中国画本土化的师徒相授方式开始逐渐被学院式的集中教学、培训所取代。教学内容也开始随之改变,西式素描、色彩成为学习的重要课程,后来,有留学欧洲经历的徐悲鸿先生又正式将西画素描引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系,这样一来,中国画原有重视神韵、书法、笔墨、诗词的创作理念,在很多艺术家的笔下开始偏重物象造型和画面形式。在素描教学成为艺术学习主要课程之后,素描式的水墨画作品开始增多,诗书画式的文人作品开始减少。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中国当代艺术迅速成长,相比更加重视笔墨的当代中国画,这些从内而外带有西式思维的作品给画坛带来全新的呈现形式,这一时期,中国画坛艺术理念、作品风格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美术界有人首次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观点。随后,油画家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表述将中国画推上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及李可染等艺术大家先后离世,中国画领域缺少了可以令人信服的领军人物(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油画艺术家开始在国内外崭露头脚,作品逐步得到了经济实力雄厚的西方市场认可,这使得这些艺术家迅速声名鹊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远非同时期的书画家可比。此时,“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等带有武断性的艺术言论,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冲击和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两种主要的绘画样式,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孰高孰低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结果常常是对中国画的创作模式和艺术价值持怀疑态度,觉得保守、老旧、形式雷同,其实,这种见解大多是基于没有对中国画深入理解的一种肤浅解读。但是,这种言论影响范围很大,一些艺术高校的学生甚至都觉得西方油画比中国画更高级。

  作为传统文化珍贵的财富,中国画面对西方绘画艺术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令人深思。即使到了今天,面对西方绘画(油画创作)艺术,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在当下的艺术创作环境中也并不占上风。我们经常看到,国内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去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学习的经历,但却很少有国外的艺术家来学习中国画,这从客观上也反映了东西方绘画在当下的处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众多,首先是创作思维的变化。从西方美术思维引入中国画创作以来,当代中国国画本身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的艺术多以学养为主,技术为辅,情感性的内容居多。当代国画家则多以造型和形式为主,学养为辅,理性的内容居多。

  其次,当下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市场价格是很多人心中重要的衡量标准。众所周知,油画市场一直是西方所把控,在成熟的商业运作之下,梵高、塞尚、莫奈、毕加索等欧洲著名艺术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大量的收藏家(包括中国藏家)为这些作品买单,而且价格远超中国画同级别艺术家的作品。反观国内的拍卖市场,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场运作、资本实力上,与西方艺术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艺术大家作品的收藏者大多是国内买家或国外的华人,这也导致了中国画作品要比西方绘画作品在价格上体现出较大的差距。这种直观的价格落差,也对当下的国内创作产生了微妙影响,加之当代很多国画家确实创作不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大师级作品,因此,即使面对同样水平的油画家,有时候也显得底气不足。另外,一些艺术家崇洋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必将长期存在下去,中国画创作者还是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梳理好创作工作,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不要从表面上死守“笔墨”二字,要认真体会清代山水大家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下环境下的艺术内涵,真正了解中国艺术传统是什么,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什么,从内心深处去敬畏它、学习它,在传承与创新中去解决当下中国画面临的诸如作品格调不高、画作面貌雷同、笔墨语言僵化等问题。同时,还要打开格局和眼界,借鉴西方油画艺术及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只有做好自己,才能以坦然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与竞争,进而成为真正的勇者。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领域的宝贵财富,历代优秀的士人阶层借助它所独有的“成人伦,助教化”功能,用笔墨赋予了自然界山、川、草、木人文气质。这些丰碑式作品的人文精神也融入到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不断滋养着后世的学者。作为当下的艺术从业者,无论你从事何种形式的艺术工作,目前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该以前人为榜样,立高远之眼界、怀责任之担当、富悯人之情怀,去维护民族艺术的尊严,走好未来的道路。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