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17年的变与不变
2020年08月0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汤山:17年的变与不变

  4月28日上午,北京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医护人员在清理病房。
 

  暌违17年,小汤山重回一线,圆满战疫。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更先进的医院设备,更充足的患者床位,更前沿的医疗技术,但是真正克服疫情的,是小汤山医院中舍生忘死的那些人,他们临危受命,守护北京。

  从未知到无惧,从北京到全国,小汤山精神已经成为一粒种子,春风吹过,小汤山精神在祖国大地落地开花,在每个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 硬件升级2.0 ·

  2020年3月16日,北京乍暖还寒,积雪未消。

  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负责人张圆戴着安全帽,裹着大棉袄,站在工地,心中五味杂陈。

  这一天,是小汤山医院重启的日子。

  17年前,临危受命,一周内完成了SARS定点医院的建设;17年后,三层楼拔地而起,53天,1600余张床位,小汤山再战疫情!

  新建成的小汤山医院,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外立面,十几栋整齐的高楼,很难与当年一排低矮的灰砖平房联系起来。

  “设计施工难度远超过非典时期的临时病区!”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说道。

  难在哪?

  “体量更大!标准更高!任务更重!”北京建工小汤山医院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白恒宏这样说道。

  据小汤山医院承建单位北京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介绍,小汤山医院此轮改造主要针对医院的“B区”和“新建病区”。B区改造是将原有的一座5层康复中心重新设计、改建成传染病病房,提供约160张床位;新建病区是指新建一座3层集装箱式建筑,提供千余张床位,与此同时,还建设了包括食堂、污水处理站、洗消间等附属设施。

  小汤山医院2.0版本出炉,医护人员的感受最直观。

  “非典时期的病区是由彩钢板和集装箱搭建而成的临时棚子,区域有限,只有一层,装置也比较简陋;现在,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实现‘平疫两用’,新建的病区空间也比那时大了许多。”医护人员小雨(化名)向记者回忆。病房里WiFi、电视、广播全覆盖,床头有一台智能呼叫设备,轻按一下按钮,就能直接视频连线到护士站。

  从2003年的小汤山疗养院,到累计筛查2175人,小汤山医院升级的不仅仅是硬件,更是为医护人员提供底气与信心,为患者提供安全与保障。

  据《非典十周年祭》的记录,加急建成的小汤山医院仍然存在问题,病房设计和内部结构离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个别病房窗户还没有安装,病床缺得很多,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隔离病房的密封性不够,容易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今天的小汤山是17年前不可比的。非典时期,我们来小汤山是仓促应战,但现在是有备而战。不管是从防护装备还是人员认知方面,都是这样。”小汤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卢联合说道。

  · 不仅仅是医院 ·

  硬件升级,技术迭代,但归根结底,小汤山精神的内核,是人。

  2003年时,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还是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正在国防大学进修。当接到任命通知后,张雁灵和搭档小汤山医院政委徐达穗离开国防大学时,回头看了看校门,徐达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张院长,你看什么呀?是不是怕回不来了啊!”

  这个问题,对所有奉命前往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一个未知数。张雁灵回忆,有媒体很直率地问:小汤山医院这样一所类似野战化条件的医院,能有信心和把握救治好非典患者吗……谁都知道:非典没有特效药。

  当时北京收治SARS病人的医院全线告急,病床缺口1500-2000张。张雁灵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很可怕,病人已经多到了没有地方容纳的地步,甚至治疗病人的医生也在不断倒下”。

  《回望小汤山》中重现了当时的场景:有的病人下车后死死抓住车把手,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下了车就靠着墙哭:“这是医院吗?是正规治疗吗?你们能治好我的病吗?”

  令人欣慰的是,从2003年4月30日到6月20日,小汤山医院共接收680名非典病人,是全球病例的1/10、中国病例的1/7,其中672人康复出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