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映美亦城
撬动内需 不妨想想跷跷板效应
别把浪费当消费
· 保密学习园地 ·
下一篇4 2020年08月2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文明映美亦城

李江棋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7年党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期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多年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空间规划的根本要求,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导向,把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作为优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根本着眼,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扎实成效,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路子,开创了区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

  构建产业布局

  在产业链形成上注重上下贯通。按照效率优先、结构优化、环境优良的原则,持续优化区内功能区间、产业结构,并将节能、绿色、低碳与产业项目选择相结合,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构建企业间互利共生、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目前,区内已形成包括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企业在内的集成电路完备产业链,围绕奔驰建设整车制造产业园。以京东方八代线为例,分为上游配套材料供应商及下游电视整机制造商,构建数字电视产业园,“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设想变为现实。产业链的贯通,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也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区内实现地均产值20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人均劳产率43.7万元/人,是全市的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在能源结构上注重集约清洁。经开区在2014年建成全市首个无煤区的基础上,2017年又建成全市首个燃气锅炉低排放示范区,大力实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能源微网、风力发电等项目。同时,建立亿元环保专项资金,带动企业投资12.19亿元,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2019年9月,经开区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首家通过实施方案的试点城市,这标志着经开区正式进入“无废时间”。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有效减量,通过制定一般工业固废分类名录、构建绿色供应链、强化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提高再生利用率。目前,区内万元GDP耗能为0.1323吨标准煤,是全市的1/2。

  在水资源利用上注重循环高效。针对北京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现实,始终坚持“节流、开源、提质、循环”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利用再生水,创建节水示范区,形成了“三级循环体系”(即企业水资源自循环、产业链水资源循环和区域水资源整体循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变成破解日益紧缺的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金钥匙。区内万元GDP水耗连续七年保持在2.85立方米,是全市的1/5;工业用水中再生水使用比例40%,用水效率全市最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重点

  构建生态体系

  高密度拓宽绿色空间,打造城市绿色动脉。在全市率先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导则的编制,形成“工字主轴-三横三纵-两个组团-五个节点”的空间结构和“市级绿道-区级绿道”两个层级的绿道体系。大幅度提升道路绿化、改善厂区绿化,以线串点,扩点成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累计建成博大公园、凉水河滨河公园、国际企业文化园等公园绿地625公顷,实现44公里绿道系统与160公里道路慢行系统连网成片,做到“绿道穿城,出门见绿,500米见园,1公里见水”。在绿色空间打造中,还注重融入科技元素,太阳能座椅可充电可播放音乐,再生建材铺装的步道坚固舒适,智慧垃圾桶能促进垃圾分类,处处体现科技绿色的建设理念。现在,区内人均公园绿地为28平方米/人,远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高水平推行绿色示范,提升城市绿色品质。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标准、模式,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行绿色工厂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在全市率先要求企业“三废”处理与项目设计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同步运行,实现区内污染负增长。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建筑节能领域应用,实现工业建筑能源及资源消耗精细、精准和精确管理。鼓励和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综合改造,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工信部对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进行公示,北京上榜的8家企业中,有6家在经开区内。通过多年的发展,经开区先后建成“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8年经开区获得了全市唯一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

  高标准开展清洁行动,保持城市绿色空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成重型车管理低排区,淘汰更新企业自有和租赁国三车辆1000余辆,国四及以上车辆占比达到97.5%;成立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通过入户检查,电动叉车使用率提升到98%,使用比例全市第一;完善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坚持源头把关、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坚持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大降尘力度,使用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每日机械冲洗、喷雾降尘2次以上,全区主干道每日再生水冲洗降尘8次,再生水使用量每日达到1000立方米左右;推进一批包装印刷类企业转移腾退,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200余吨。

  以低影响开发、绿色化标准为重点

  构建市政体系

  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发展理念,保障城市更安全。统筹用地布局、环境保护、景观和生态的综合性规划,建成区域、街区和地块三级低影响开发的“海绵项目”,承担起蓄滞洪、排涝、净化雨水、景观服务、微环境改善等职能,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通过在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源头地区建设下沉绿地、透水铺装、调蓄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加强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的自然循环。区内30%的面积已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提前三年完成北京市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大力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保障城市更健康。对外通道上具有“均衡、便捷、多层次”的特征,方便与中心城、大兴新城、通州新城的交通联系;内部道路上形成以荣华路、荣昌东街、荣昌西街为道路骨干,多条次干、支路纵横交错的方格网状布局;慢行体系上为了构建安全、便捷、绿色的慢行体系,利用路口渠化、导流岛、安全岛、彩色沥青铺装和隔离防护栏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环境;公交出行上在全市首次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T1线有轨电车,线路全长13.1公里。目前,区内规划路网为342.8公里,已完成83%;路网密度为5.71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绿色出行、便捷出行、高效出行,是经开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也是经开区“基本无城市病”的重要体现。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进“设施”,保障城市更清洁。自2013年起,在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大规模铺筑沥青橡胶路面,里程超过100公里,成为亚洲首个大规模在城市道路推广运用橡胶沥青达百万平方米的区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8.6万吨,2018年荣获国际环境保护金奖。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及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提高废弃物回收效率和水平,促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区内雨污分流率、污水管网覆盖、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实现4个100%,居全市前列。一座环境好、生态优,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家园屹立京华。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