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女儿仍做贴心“小棉袄”
浉城百丽物业做“空巢”老人贴心帮手
解读物管新政让“冷”知识“热”起来
街道社区接力上演敬老爱老活动
10对老人共度难忘七夕
下一篇4 2020年08月2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百善孝为先”五字家风
花甲女儿仍做贴心“小棉袄”

 

  即使已迈入花甲之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放在博兴街道赢海庄园社区居民聂玉珍身上也依旧贴切。百善孝为先的家风,让她和自己母亲邓桂萍之间的故事至今仍打动着社区街坊邻里的心。

  在时光的银河里逆向穿行,2017年9月的一个周六,永远是让聂玉珍记忆深刻的日子。那天,80多岁高龄母亲的一次血压突然增高至230的情况,让她和家人的心一下子被揪在半空。更让人着急的是,她带母亲就诊的友谊医院,由于急诊处的病人非常多,住院处又没有床位,即使母亲身体不适也只能回去等。没想到,第二天,母亲身体情况便开始恶化,肚子胀得圆圆的,气也排不出去。于是,她和家人又赶紧带母亲前往宣武医院,却依旧没能查出病症,也依旧没有住院床位。

  看着强忍身体不适坐在轮椅上的母亲,聂玉珍心里也更加着急起来。忙活了大半天的她顾不上歇脚喘口气,立刻查询哪家医院还有床位,最终在同仁医院急诊处的临时床为母亲安排了住院,医生也为老人照了CT、胸片,抽血化验。由于放心不下,那天,聂玉珍整整一个晚上都在病床边上的一个小凳子上照顾着母亲。 

  但噩耗却还是来了。次日经医院肾科主任诊治后,她的母亲被确诊为尿毒症,随后被转至同仁医院西区住院治疗。而老人入住肾科病房时已是半昏迷的状态,让她心里那块刚刚落地的石头再次高高悬起。由于情况严重,母亲被送进ICU。聂玉珍也度过了最漫长的3个小时等待,即使后来医生通知没事,让她和家人回家,她依旧寝食难安,担心再也看不到母亲。

  母女心相连,似乎感应到女儿的担心,老人顽强地抵抗着病魔,在ICU住了3天转到普通病房。但闯过了“鬼门关”,却依旧摆脱不了病痛的折磨。透析治疗使母亲都吃不下饭,好不容易吃了点又都吐了出来。为照顾好母亲,那年年近六旬的聂玉珍开启了家与医院之间两点一线的往返跑,坐公交一趟一趟为母亲做饭送饭。然后和哥哥、妹妹三个人轮换着日夜陪护,帮母亲擦洗泡脚,无微不至。

  出院后,母亲每周需要透析3次,每次4个小时,不能间断。但由于家住旧宫,不堵车情况下,距离同仁医院西区也需40分钟车程,如果去晚了就需要排队。为此,聂玉珍开始每天早晨6点起床为母亲做早点,然后和母亲一起出发去透析,无论是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还是冬天零度的寒冷,她和哥哥的陪护从未间断过,风雨无阻。

  透析病人是不能随便吃东西的,为此,细心的聂玉珍查了很多资料,还向其他有经验的病友取经,变着花样制作适合母亲的餐食,保证老人营养跟得上。冬天怕老人冷,她买新的轻的羽绒服和裤子;夏天又为老人买纯棉的薄款衣裤;母亲的衣服她都拿回家手洗干净,在阳台凉晒消毒后再给老人穿。母亲养病期间,她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活动,一心一意地照顾老人。

  可是事与愿违,母亲透析持续了1年零7个月后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躺在床上的最后两个月里,聂玉珍忍着心痛为母亲解决大小便难题,轻轻地为老人擦拭身体,就像母亲照顾儿时的自己一样,精心地照顾着老人,用尽力气不让母亲受一点罪。

  聂玉珍对母亲全心全意的照顾,离不开老人从小对她的言传身教。当母亲用一生向她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时,这一理念也早已在聂玉珍心里开花结果。母亲虽已离世,但老人的谆谆教诲却从未远离,在家里代代相传下去。女儿的孝顺、,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幸福感、就是“百善孝为先”五字家风传承的最好证明。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