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实——东红门与肖庄子
幸福,就在社区里
老屋的炊烟
几代人的书皮
藏在食物里的爱
下一篇4 2020年09月0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实——东红门与肖庄子

张友才
 

  肖庄,又称肖庄子,原是大兴区亦庄镇所辖的行政村。是由肖庄和东红门两个小自然村组成。因肖庄村较大些,所以被统称肖庄村。两村东西相距二里许,和通州区马驹桥镇的海户屯接壤。

  东红门是明代南海子所辟四座苑门之一,是一座规制一洞的门,因此又被称为东小红门。原来的门是修建在了凉水河南岸,因被洪水冲毁,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敕命在重修海子墙“土墙易砖墙”之时,将东红门移至凉水河北岸半边桥北侧里许的位置。并在门里重新建起一座关帝庙。原东红门位置成为了辛屯角门。

  与南海子(南苑)其他苑门一样,清代在东红门也派有上三旗旗人守护。负责东红门防御的主要是“定”“白”两姓(属正蓝旗)。其实,“定”“白”两姓同是一族,历来被说成“白、定不分”。至今,东红门一带还有“门爷定记”之说。此外,负责守门的还有“门君赵记、田记”。

  本来,东红门里就住有定(后人定永和)、白(后人白中福、白中录、白中明、白中祥)、赵(后人赵德海)、田(后人田希安)不多的几户,被当地称为“门里头人”。南海子败落后,一些门里头人都搬到了海子墙外的海户屯、河北段。也有的西迁到了肖庄。门里头就仅留有定姓一家。到民国后期,由于海子墙里有不少海户地,一些地的主人曹(后人曹永森)、李(后人李慎思)、袁(后人袁玉海)、高(后人高永山)、陈(后人陈永利、陈永富)等人家就在东红门里自家地上盖起新居,陆续迁到“门里头”,形成了东红门村,仍被南海子之外的人称门里头。

  肖庄子是由南海子(南苑)内的一所皇粮庄演变而成的自然村落。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奏准于附近庄头内选四人于南苑安设四庄,各给地十八顷”。《大兴县志》也有同样记载:“南苑安设四庄,每庄给地十八顷。有缺,令其子孙承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大清会典则例》又记载:“奏准南苑增置庄一所。”这样,南海子内共设有皇粮庄五所。而其中的一所就设在东红门以西的肖庄子。一幅绘于晚清的《南苑全图》上,在东红门内就明确标有庄头住房。

  每所皇庄设有“庄头”来管理,他们除了每年按规定上缴皇宫粮、菜、果(或折成款项)外,还要在每遇“皇帝幸南苑,负责供应部分人员饭食,并各交羊草三万束。(大清会典则例)”。

  在庄头之上,皇家还派有专职官员管理皇庄事项。主要负责对各皇庄“催粮收款”。而负责东红门内皇庄的官员姓肖,因管理皇庄地亩数量广大,被人称为“肖千顷”。他除了负责对皇庄催粮收款外,如遇有皇帝出入东红门游幸马驹桥镇,还要负责组织“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等差使。为了解决这部分开销,就从东红门以西的皇庄地亩中划出耕地50亩,进行招佃耕种,后逐渐形成村落,这就是肖庄子。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政府将肖庄、东红门、二号和小地儿四个小自然村合并为肖庄一个行政村。到上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又将“小地儿”划归了隆盛场,并将“二号”独立为一个行政村。这样,只留有肖庄与东红门为一个行政村,直到2001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肖庄原村民已搬迁至亦庄贵园南里小区,过上了城镇化新生活。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