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国之都 北京“十四五”发展重点敲定
国务院紧急部署煤矿安全生产
离婚冷静期,不能一“冷”了之
下一篇4 2020年12月0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大国之都 北京“十四五”发展重点敲定

 

  接下来的5-15年,北京发展如何重点着力?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基本框架,这一问题也有了答案。

  规划建议提出,到2025年实现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个明显提升”。到2035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远景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三五”收官在即,我国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里程碑式成就。而“十四五”时期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北京明确提出,在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晓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具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北京已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坚实的基础;从经济总量、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超前性发展;在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前提下,创新性要素将更加聚集,发展的后劲将更加强劲;此外,京津冀城市群的轮廓更加清晰,‘大城市病’等城市顽疾将得到有效根治,区域性一体化程度加深,助力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李晓壮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首都北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引,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占兴表示,这次市委全会把“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作为抓总的要求来强调。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同样,北京的“十四五”规划与其他省区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这是北京未来发展的纲和魂。

  “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就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刘占兴谈道,“首都发展就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面对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认真思考谋划应该做些什么,应该给首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应该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区域协同:

  构建现代化都市圈

  腾笼换鸟,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十四五”时期要牢牢抓住的“牛鼻子”。

  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重要一翼”,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副中心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同时,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谋划推动建设二三期工程。

  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同为北京“两翼”,北京将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通过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强接驳顺畅的交通体系建设,三大方面助力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

  从承接到破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迈入2.0阶段。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京津冀要素流动要结合三地不同的定位以及三地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利用好自贸区这样的制度创新新高地。能够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出更多的制度红利,为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促进要素高效、有序地流动。使京津冀能够在自身特色和产业基础上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扩大开放:

  强化“两区”政策联动

  建好“两区”“三平台”是北京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关键词。国务院于今年先后印发了《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划建议也将“两区”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印发了包含251项措施的“两区”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已落地任务42项,完成率16.7%。强化项目落地,“两区”建设启动以来累计新增项目476个,投资额5200亿元。

  下一步,如何强化“两区”联动,实现“1+1>2”的效果?制度创新是核心所在。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北京将推出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本外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突破性政策,配套落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私募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平台项目。

  此外,年底前出台工作方案和自贸试验区各组团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在“两区”建设中的目标和定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进行整体谋划,进一步形成产业+区域的并行突破发展格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促进“两区”政策集聚落地。

  项目推进也将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金石”。以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这“三单”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两区”建设的项目储备和推进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政策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障碍。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 相关新闻 ·

  建言“十四五”

  12月4日,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多名政协委员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提出意见建议。

  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佘京学:

  增强原始创新,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五”时期,北京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布局,推动实现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北京要率先探索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全链条科研闭环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政府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创新应用场景,鼓励科技人员揭榜挂帅,打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同时,北京也需要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首都经贸大学校长付志峰:

  扩大市属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强中央在京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吸引中央在京高校实质性支持市属高校发展。同类型院校、专业可以开展专业共建、优质资源共享、院校联合等方面的合作或合并,实现院校建设由“多”向“高”转变。

  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议北京市从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放权,使高校在财政、人事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吸引优秀的人才,建设优质的平台,提高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荣才: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议科学定义北京市乡村产业,加快产业改革进程,破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对来自于农村基层的创新成果奖励和激励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成果上升到制度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制定各项农业农村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实现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中,市场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必须攻克的重大命题之一。需要加快培育素质健全的市场主体,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这一重要问题需要再研究、再规范、再深化。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