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欢迎光临便利蜂,您要点什么?”“我要两个包子,还有一杯豆浆。”初冬的一个清晨,家住城乡世纪广场的小郁,像每个来不及到单位吃早餐的人一样,来到楼下的便利店“开启全新的一天”。从点餐到从店员手中接过食物和印有二维码的订单自助结账,然后在店里“一杯热豆浆为你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的广播声中离开,整个过程不会超过2分钟。事实上,从小郁“解决”早餐中也不难观察到,伴随商业服务配套的日趋完善,经开区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
虽不是“土著”,但2007年就来到经开区工作的小郁,对这块生活了十几年的区域也算得上了解。从生产车间走到其他公司的不同工作岗位,从经开区的河西区搬到路东区,这几年让小郁感触最深的是就餐便利。自称“厨艺小白”的她,平日的一日三餐主要在公司的食堂解决,但总有吃腻的时候,偶尔她也会约上同事出去吃饭。但由于工作日集中用餐,不论是早餐的路边便民餐车,还是午餐时到附近商圈的餐馆吃饭,总免不了排队。
直到近几年,经开区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尤其是越来越多开在街边、社区边上的便利店,让小郁的就餐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楼下新开业两个多月的便利蜂就深得她的喜爱。和遍布在区内其他园区、社区周边的便利店一样,这家门店虽然面积不大,但货架上蔬果、便当、休闲食品、常用居家用品等样样都有。此外,店内还供应早点,并设有就餐区域,配有微波炉。“这儿的便当种类特别多,炒面、盖饭、炸鸡饭、凉面都有,而且还有限时特价,想吃什么买了自己加热就行,还可以直接在店内就餐,非常方便。最重要的是,买什么都不用排队,选好商品直接到自助机前手机扫码结算就行。”小郁说,方便快捷是她对这家便利店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
其实,像小郁一样在便利店解决用餐问题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对于身处城市快速紧张工作、生活节奏的年轻人而言,时间变得尤为重要。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帮人们解决了在就餐上的时间成本。位于林肯公园临街商铺的多点便利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虽然门店今年才开业,且这条商业街上还分布着其他类似的便利店,但店内每天早晨都会迎来用餐高峰,即使周末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城市居民对于商品质量、服务品质及便利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以提供便捷消费与服务的重要载体的便利店,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这也使区内的便利店,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形成了以便利蜂、全时、多点、7-11等数十家品牌连锁便利店聚集的态势,遍布临街商铺、企业园区的便利店俨然成为城市年轻人的“社区食堂”。
而随着区内便利店数量的不断增多,它的存在已不再只是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场所,更成为照亮他们夜晚生活的温暖存在,为那些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了除家以外的另一个温暖港湾。
赵俊是区内一家企业的白领,工作性质的原因,加班对他而言成了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回到家已是深夜。回家路上,微凉的夜风、星空下的万籁俱寂,和道路两侧商铺早已暗下来的广告牌中,开在园区小区门口的24小时便利店成了让他感到暖心的地方。“加班累了回家也懒得再去做饭,我就会到店里转转点杯咖啡或者关东煮,靠在门店内窗前的吧台,又或坐在店内的餐桌前,整个人一下子就会放松下来,心里也感觉暖暖的,就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如果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灵魂所在,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气息,那么便利店就是折射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的一面镜子,和衡量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一把尺子。从外出打车到餐馆排队就餐、购买生活所需,到在企业园和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美味餐饮带来的身心愉悦,满足居家日常所需,区内居民的生活正越来越便捷化。而便利店业态在区内的繁荣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经开区轨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提升、生活节奏变快,区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需要便利店随时随地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些都为便利店的出现提供了商机。
如今,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不仅有开设在园区内和街角的便利店,还有各大商圈、盒马鲜生、七日生鲜、便民服务综合体等多种丰富业态;点亮居民夜间生活的也不只是越来越多的24小时便利店,还有散布在各商圈的“深夜食堂”、深夜美食街区和24小时健身房。与此同时,区内河西区和路东区的商业街区也正在规划中。可以预见,未来经开区的城市品质生活配套将得到不断优化升级,为宜业宜居的双宜新城生活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