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模式可能无法复制,但深圳经验可以取法。”老师这样讲道,在深圳一周的学习与思考,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北京与深圳,虽然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资源要素配置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同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路上,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在促进创新的基本原理和路径上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可以取法的经验。
关于城市精神。培训第一天,老师问经开区的理念是什么?没有人能脱口而出。这正说明我们对城市理念内涵挖掘得不够。经开区建区27年,我们的前辈也是在一片稻田中开拓创新,才有了今天的经开区。我们对经开区的历史经验与开拓精神总结得不够,我们对创新、开放宣传得不够,我们把经开区作为一座城市来考量得不够。当然这与经开区发展的历程一致,从工业小区到产业开发区再到亦庄新城。但如今,区域发展需要我们按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新城,我们不仅有产业,也要有城市,城市就要有自身的气质,城市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对产业的聚集发展与社会生态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制度保障。在几天的培训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制度保障,提到了在创新尝试中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制度,对于成功的做法一定要以新的制度进行固化,新的政策、做法不会因为政府人员的更迭推倒重来,这样才有了不断在创新中突破完善的社会法治环境。营商环境是由点滴的要素组成,关键看落实和执行,而制度保障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城市,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选择,深圳如此,北京更是。从经开区到亦庄新城,从59.6到225,经开区承担的历史使命与任务要求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创新,就要梳理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的痛点在哪里,制度办法中不顺当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未来发展需要的支持是什么,我们怎么突破,怎么争取更多的赋权,怎么把以往不顺当的地方理顺,怎样通过创新为我们的未来发展争取到保障。
关于政企关系。在深圳,很多企业都说“政府不管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深圳政府一直清醒地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以市场化的原则配置资源,政府的主责就是提供产业适宜的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经开区是经开区企业与经开区人打造的经开区,作为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政府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经开区工作、生活的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怎么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成本更低、更有活力、更有干劲,怎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怎么让企业、人才能够为经开区心甘情愿地付出。
通过深入学习,也引发了自己一些思考,有了一些建议。
一是深入挖掘、总结、深化北京亦庄的品牌内涵,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二是系统梳理经开区对上、对下的各种条例、制度,寻找各种不合理、不顺畅的症结。对外,我们争取更多的赋权支持;对内,就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制度进行创新、修订。
三是发挥国有企业平台载体与产业引导作用,承担政府任务与市场化运营双轮驱动,全面激发企业活力,让企业能够勇于创新、有能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