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夜晚,位于中和街上的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园棕色的办公楼里,几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几家初创企业在园区组织下与行业龙头企业研讨梳理的研发方向,正在园区的共享实验平台上加快研发进展。17年前,这栋建筑从烂尾楼变成企业孵化楼以后,便与经开区创新创业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数十家创新企业入驻,到一家又一家企业走出、成长壮大;从一个园区探索创新企业孵化路径,到复制升级孵化模式建设多个园区,带动区域优化了创新企业成长环境。初创企业引进、培育企业成长、输送企业在区内产业化,一批批企业正经过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园孵化梯次,在经开区产业化,支撑经开区产业创新发展。
初来乍到
烂尾楼改建孵化器
2000年以后,经开区迎来高速发展期,全区到处建设开发,一座座生产厂房拔地而起,中芯国际、GE医疗、SMC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项目相继入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引起了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泳的关注。
北京市科委2002年发布的企业孵化器扶持政策,不仅支持企业孵化器建设,更进一步支持进入孵化器企业。“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要招商‘输血’,也需要培育企业‘造血’。”刘泳在经开区建设企业孵化器的提议得到了经开区工委管委会的支持。
为了赶上政策“红利”,需要孵化器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一个建筑项目从规划到建设,怎么也得需要三四年。”刘泳说,新建项目显然来不及,在经开区的推荐下,收购了位于中和街的一个烂尾楼,开始设计改建企业孵化器项目。从项目规划设计、改建施工,到装修引进设施,经开区各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不到一年时间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园区便建成,两栋孵化楼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开始引进创业企业入驻。
“作为企业孵化器运营单位,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第一要务。”刘泳回忆说,当时全国企业孵化器运营都在探索阶段,在经开区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汇龙森企业孵化园服务包涵盖了工商注册、税务办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全方位代办服务。
当时,初创企业代办工商注册都需要几万元的代办费,这个孵化园免费为企业提供核心业务以外的全方位服务,吸引了神州细胞、星和众工及中芯国际配套企业等6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入驻,不到半年时间,园区空间就达到饱和状态。刘泳还记得,2004年底园区年产值就达到了10亿元,比当时大多同等规模的企业产值还高。
顶层设计
为区域创新“造血”
对于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来说,这次探索收获颇丰,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园以后,决定扩展规模建设汇龙森企业孵化园二园。
位于宏达南路的汇龙森孵化园二园规划建设之初,刘泳就在公司提出,一园的建设运营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在二园计划建设运营之际,要总结经验做好企业孵化的顶层设计。
汇龙森企业孵化园的计划正契合了经开区推进创新发展的规划,在经开区的支持下,在园区中成立了“海归人才创业园”,人才引进措施、人才服务迅速跟进,着力吸引海归人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汇龙森企业孵化园还发起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联盟,针对运气生物医药企业聚集的特点,整合资源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光有软性的服务还不够,还要有服务企业核心业务的硬性平台。”刘泳说,在汇龙森企业孵化园二园建成后,征集入驻企业需求后,引进了生物医药研发中常用的、关键的设备设施,建设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入园企业不用再重复购买,在平台中完成研发实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汇龙森企业孵化园的成果逐步显现,康龙化成、义翘神州、京天诚、星和众工等众多企业成长起来,走出园区在经开区内产业化。
其中康龙化成在区内建设了近10万平方米集办公、科研为一体的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领军企业之一,并成功登陆创业板;义翘神州在汇龙森园区研发十多年的治疗血友病凝血八因子,优于国际同类药品,正在区内新建的研发生产基地量产。
聚焦前沿
上马加速器
如今,汇龙森企业孵化园从最初的一个园区,已经在区内扩展到4个孵化园区,面积达60万平方米。依托创新企业全方位服务,及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医疗器械平台、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硬件平台,吸引了80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整个园区的科技投入比达到10%以上,形成了初创企业引进一批、培育企业成长一批、向经开区输送产业化一批的孵化梯次,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造血”。
“在经开区支撑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阶段,企业孵化要在原有基础上,关注行业前沿,整合资源要素,加快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刘泳说,汇龙森企业孵化园正与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深入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方向,完善园区软性、硬性服务,为企业研发布局行业前沿铺路。引进经皮永和入驻,在园区搭建起了集研发、中试基地、评价体系为一体的综合中医药研发转化平台,加速中医药新药研发。
汇龙森企业孵化园还着力构建产业创新加速营体系。瞄准区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子信息、科技服务业七大高精尖产业领域,通过招募各产业龙头企业及产业领域中小型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征集整合各企业需求后设计不同主题的课题,由龙头企业领军人才担任导师,创新企业、团队人才为学员,围绕龙头企业创新主线进行授课,在交流研讨中创意充分碰撞。助力创新企业找准发展方向,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得到园区基础商务支持、实验平台、专家技术、资金、市场推广、产业链对接等服务,促进创新企业加速成长、产业转化,助力经开区产业创新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