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北京商报记者历时近一年的系列调查,对北京市近20个商圈的夜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微观分析,同时对多维度、多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洞察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北京夜间经济在2019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业态、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为了点亮夜京城消费市场的“决胜之匙”。
商圈分类
首先,我们对北京夜经济热门商圈根据形态、性质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街区式、盒子式、商街式、社区式、景点式”五种。
这其中的前两者,是根据其商业形态进行划分的,街区式夜间经济商圈指以五棵松华熙LIVE、蓝色港湾等为代表的开放式街区形态的商业区域,这种形态的商圈在发展夜间经济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形式比较自由,比较适合在气候温和的季节实施外摆服务,与夜间经济的消费特点比较吻合;而盒子式夜间经济商圈则指主要在室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比如海淀中关村食宝街、朝阳合生汇等。这一类型的夜间经济商圈具有受气候、季节因素影响较小,更适合家庭消费者全家出行等特点,但由于室内环境和统一物业管理的限制,夜间延长营业时间的难度相对较大。
而商街式、社区式、景点式三种类型则根据夜间经济热门商圈的属性不同分类。商街式夜间经济商圈往往具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以经营主体众多为特点,簋街和王府井大街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区域形态往往相对狭长,部分为步行街,在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多数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商业气质或经营特色,比如簋街以餐饮一条街闻名,潘家园以文玩古董为特色,王府井大街更是中华第一街。这类商圈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往往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经营传统与公共资源协调发展,如何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的业态和商业内容;
社区式夜间经济商圈区域内居民居住比较集中,有的商圈(如回天社区)的人流量具有潮汐特点,这类商圈发展夜间经济既有潜力也面临困难,一方面消费能力和规模比较大,但另一方面通常存在如何吸引居民养成就近消费习惯的问题,增强社区内居民之间的社交互动,如开展社区体育比赛、组织文艺演出等可能是社区式商圈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而景点式夜间经济商圈则具有游客较多的特点,在这类商圈中,夜间经济发展往往会融合更多的业态,商业与餐饮、演出、旅游、文化、住宿、交通等要素交织,相辅相成。消费者的夜游诉求成为带动景点式夜间经济商圈发展的动力,但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在安全、文化、消费等方面提出的综合需求,则是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同时有些商圈的形态和性质在几种夜经济商圈类型之间,或者有的有所重合。比如前门商圈,从形态上看,它属于开放式街区的形态,但同时它又是全国知名的商街,另外消费者中的游客占比又比较高,因此想分析这一区域的夜间经济发展情况要考虑的因素和维度也就相对更为复杂。
发展状态
从北京诸商圈夜间经济发展的程度上看,其中大多数商圈的夜经济供给已经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经营主体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经验,对夜经济的发展也有比较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大多数商圈具备了稳定的客流和消费业态,从商业硬件设施配套上看,绝大多数商圈有大型商业综合体,并具备较好的通行条件。从消费端看,消费者对夜间经济的消费意愿比较强,对目前的消费供给比较满意,可以在单一商圈内获得比较全面的市场供给,并可以在特色商圈内获得对特色消费意愿的满足。夜间经济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者,其夜间消费行为具有社交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但同时,北京的夜间经济发展与其他国际化消费枢纽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公共设施配套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补足短板的空间。虽然今年以来,北京市已经对于重点商圈的交通服务做出了延长运营时间的举措,但是在部分区域,夜间消费结束后“乘车难,打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自驾车停车方面,夜间停车的车位供给还有提升的空间。另外,北京夜间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热门商圈布局相对比较集中,而“东热西冷”、“核心热周边冷”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存在问题
首先,业态融合水平有待提升。在部分区域内,夜间经济的业态供给比较单一,以“深夜食堂”为主,存在聚餐消费前后配套业态缺失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利于提升商圈的留客时间,不利于提升夜间消费客单价,不利于增加消费的频次。
其次,企业进行夜间经营的成本较高。从人力成本上看,延长营业时间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增加员工工作时间,或增加企业用工班次、数量。从管理成本上看,夜间经营产生了额外的安保、环境和物业管理成本,如何引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保持企业经营夜间经济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
另外,公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交通到治安,从环保到食品安全,需要多部门配合,调动城市管理部门人员积极性,创造更为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资源环境,有效引导消费者保持对夜间消费的热情。有条件地支持餐饮、商业企业的外摆和营销活动。
相关建议
第一,提升夜间经济供给水平。加强对跨业态经营的创新引导,鼓励夜间经济经营主体的跨业态创新,对夜间经济发展业态和模式创新进行鼓励。
第二,发展夜间经济特色商圈。引导企业开展特色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商圈,在特定区域内开展不同的夜景经济业态,鼓励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游乐场、娱乐场所、演出场所、电影院、书店、便利店等各业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夜间经营项目。
第三,加强夜间经济资源配置。在现有夜间经济热门商圈的基础上,在具有夜间经济发展潜力的商圈,开发新的夜间经济内容供给,在新建的旅游景点、居民社区、地铁沿线、交通枢纽等区域合理配置资源,释放全域夜间消费潜能。
第四,加强对夜间经济的数据洞察。对夜间经济现状的描述和对其未来的预测,离不开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整合多维度相关数据,科学智能地了解、研究夜间经济运行的原理,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检测,调整经营方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