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导航定位精度达到米级以内。“天上好用”的同时,国家正倡导北斗行业及大众应用,实现“地上用好”。经开区聚集了合众思壮、星网宇达等众多导航定位行业企业,正推动北斗导航应用,加速北斗应用场景的落地。
核心星座建成
北斗应用迎来新机遇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导航卫星,北斗最大特点就是由三种轨道组成,分别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卫星)。此次发射的北斗双星是其中的一类——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卫星),是北斗全球组网的主力,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了北斗全球组网的核心星座。
“一流的北斗,通过混合星座展现独特优势,在信号体制、技术体制和服务功能几个方面保持领先水平。采用高中低三种轨道混合星座布局的北斗,抗遮挡能力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说,北斗系统目前已经达到动态分米级、静态厘米级水平,并保持完好性。在实现基本服务全球覆盖的基础上,精度较过去提高两倍。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年度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在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不断提升以及芯片性能价格进一步稳定的背景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和低碳经济等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在相关政策引导下,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工农机械、无人系统等应用领域的细分市场已经显现出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
“北斗应用迎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中科院院士、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要打造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格局与态势。
聚集北斗资源
打通北斗应用关键环节
早在2011年,经开区就得到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批准,在北工大软件园设立国家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器,促进北斗导航科技创新成果孵育,为北斗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全面推进北斗卫星导航民用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并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拓展产业集群。
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是经开区面向北斗应用搭建平台、聚集北斗资源其中的一个举措。在经开区的引导下,合众思壮还发起建设了我国首个新时空科创中心,成为我国首个以时空信息技术为核心特色的科创产业园区。涉及领域涵盖北斗导航、空间信息、无人机、自动驾驶、新能源、物联网、智能制造等近50家企业入驻园区。
随着导航定位领域平台的搭建,经开区已聚集了20余家导航定位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链,相继开发出北斗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其中,合众思壮发布的全新一代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多模多频高精度基带芯片——“天琴二代”,采用了宽带的GNSS接收机处理技术,单一芯片实现了对全星座全频点的支持,特别是加入了对北斗三号民用导航信号体制的支持,这使得搭载“天琴二代”的高精度产品能够接收到北斗三号系统的所有导航信号。
导航企业发力
推进北斗多领域应用
依托于强大的北斗导航技术,京东商城后台系统可每30秒采集一次地理位置信息,每2分钟上传一次服务器,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看到商品配送轨迹和实时位置。
京东集团经过五年多的研发、部署,已经成为国内较大的北斗系统应用部署企业,为近万辆自营及合作伙伴运输车辆全部加载了北斗系统,列装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并为数万名京东配送员配备了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手环设备。
京东还将北斗导航系统与自建物流的大数据优势相结合,通过对车辆速度和路线的实时监控,保障驾驶安全;同时,结合北斗导航系统的地理位置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定制了仓储和站点的位置信息,重置推算出最佳的服务线路,实现了物流运营时效提升、运营成本的管控加强、消费者订单的透明追踪,填补了国内电商订单轨迹的全流程跟踪和展示领域的空白。
北斗应用场景在经开区不是“一枝独秀”。经开区窨井监控平台利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实时监控数万个井盖实时动态,防止井盖被盗、被破坏;“非机动车停放区”也将利用北斗技术设置电子围栏,共享单车只有停放在指定区域内才能完成账户结算,促使共享单车规范化管理。这样的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及产品已经在经开区的水、电、气、热、交通等各种市政设施上广泛应用,北斗技术及产品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经开区导航定位产业开发出的产品也正在改变各个行业。未来,研发生产于经开区的北斗导航定位产品还将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等十几个行业领域,在诸多领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