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寻找最佳合伙人
2019年12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贸易:寻找最佳合伙人

 

  博弈新周期(之二)

  编者按:不破不立。过去一年,世界在变革中露出一丝荒诞。泽连斯基从喜剧演员摇身一变成为乌克兰总统,美联储一边喊着“不是宽松周期的开始”,一边降息三连,WTO“无处说理”,多边贸易体系摇摇欲坠,独角兽公司被困,“利维坦”式巨头老当益壮。争辩“我们的世界”还是“我的世界”,寻找全球贸易“最佳合伙人”,反思降息潮卷土重来,以此见证世界所亲历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记录全球经贸在“兵荒马乱”中走向新周期。

  “成员间没有就上诉机构改革的决议草案达成一致,上诉机构将不能再复审新的争端裁决。”上诉机构停摆,WTO总干事阿泽维多直言世贸组织面临“无处说理”的尴尬。透过WTO的命运,过去一年世界贸易的影子也清晰可见。美国退群威胁之下,各国纷纷举起关税大棒,多边贸易协定的骨架变得越来越松散。而在这种不确定性下,所有国家都在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谁才是贸易领域的最佳合伙人。

  幻象以和收官

  比WTO幸运,作为世界上最大两个经济体,中美握手言和。伴随着一场深夜里的发布会,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持续22个月的贸易摩擦终于画上了休止符。这时候,距离12月15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只剩下25个小时。

  “协议好不好,这得由企业说了算,得由市场说了算。”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这之前,敏锐的市场已经嗅到了积极的信号,全球股市一片上涨。两个月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刚刚将201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调至0.3%,刷新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的最低水平。

  中美“握手”,世界似乎少了些让人惶惶的硝烟,却多了些触底反弹一般的希望。中美达成协议的几天前,本已因美国民主党的阻挠而停滞了一年之久的美墨加贸易协议(USMCA)突然迎来进展,三国代表签字,只待三国立法机关批准。

  这份协议来得并不容易。美国民主党的阻挠暂且不谈,单单美墨之间的你来我往便足够波折,毕竟在美墨贸易协议之间,还掺杂了复杂的边境问题。去年末,因为特朗普的50亿美元边境墙建造费僵持不下,美国政府直接创下了35天的停摆纪录。今年6月,特朗普还曾在镜头前挥舞一份折叠的“秘密移民协议”,以证实协议的存在。

  一个时间点不容忽视。在这份秘密协议之前,特朗普还以处理非法移民不力为理由,威胁对墨西哥加征关税。在推特上,特朗普言辞激烈,称他将开始对所有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不断升级的关税,除非墨西哥减缓中美洲移民流入边境的速度。压力之下,最终墨西哥在移民问题上妥协,换回美国暂停对墨西哥所有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墨西哥成了第一个通过USMCA的国家。

  极限施压,然后立即收割。对特朗普而言,逻辑大抵如此。一同被收割的还有日本,本月初,日本内阁刚刚完成对日美贸易协定的审批,日美双方也正式商定,该协定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国对日本的威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30年前,日本作为新兴的挑战者,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同样选择了贸易战。

  对于这份协议,日本真的看好吗?答案或许并不一定。日本农林水产省23日发布估算称,日美贸易协议生效将使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最多减少约1100亿日元。而一直被特朗普用来敲打安倍的汽车关税却仍旧悬而未决,特朗普也一直没有就明年11月大选前与日本展开取消汽车关税的谈判进行表态。

  比起以和收官,特朗普可能更多的需要一个结果,一个在大选前拿得出手的结果,一个可以给选民的交代,只是时间上面,恰恰撞上了2019年的年末,四面起火的贸易摩擦迎来转折,不过是一个幻象。日本也好,墨西哥、加拿大也罢,被特朗普反复不定的贸易政策“涮了”三年之久的盟友们或许比谁都明白,这场短暂的停战不过是中场休息。

  现实  “丛林状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边北美、美日正在上演从分到合的戏码,那边美欧之间从合到分的趋势却已经愈演愈烈。12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还表示,美国可能会提高对欧洲输美产品的关税,以平衡美国长期的对欧贸易逆差。

  事出有因。最新的威胁来源于美国与欧盟这场旷日持久的波音、空客补贴大战,而在这之前,美欧之间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摩擦起火,10月,美国便已经对价值75亿美元的欧盟输美产品加征关税,而在新一轮关税威胁中,汽车与汽车零件也已经成了重要的筹码。

  美国的措辞宛如30年前面对日本一样。“我们跟欧洲有个基本的贸易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向欧盟出售更多的商品”,莱特希泽始终强调,美国今年全年对欧盟的贸易赤字将会高达1800亿美元,美国若不减少对欧洲的贸易逆差,就无法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醉翁之意不在酒,波音和空客的补贴大战从来都只是一个借口。

  今年6月,当特朗普和马克龙一起种下的“友谊之树”枯死在白宫草坪上的时候,对于美法乃至美欧而言,双方的情谊便已经断送了。最新的战场已经延伸至北约峰会,马克龙一句“北约脑死亡”的言论在峰会前夕掀起一阵骚动,而在峰会期间的会面上,特朗普和马克龙的塑料兄弟情也已经彻底断送。

  “还轮不到其他人来征美国企业的税”,在北约峰会上,特朗普一贯地言辞激烈,而这正是美法的最新一轮较量——数字税。本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便已经发布声明称,完成了对法国的“301调查”,认定法国数字服务税歧视美国企业,并发现该数字服务税还特别歧视了谷歌、苹果、脸谱网和亚马逊等4家美国公司。

  如果美法乃至美欧之间的摩擦还能将其称之为“内部矛盾”,那么WTO上诉机构的停摆便彻底将内部矛盾外化。12月9日,WTO总理事会会议上,现任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主席、新西兰驻世贸组织大使戴维·沃克还在进行最后的努力,当天他交出了一份关于改进上诉机构运作的总理事会决议草案,回应了美国此前针对上诉机构“体制性”问题的关注,同时就美国提出的上诉机构“越权裁决”“审理超期”和法官“超期服役”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结局可想而知:“成员对美方关切的理解并不统一,美方对此感到失望,不支持通过决议草案。”而这已经是美国第29次行使自己的一票否决权。一天后的新闻发布会结尾时,阿泽维多称:“我可以说的是,这仅仅意味着一切将会不同了。”

  “历史不会原谅那些让WTO争端解决机制崩溃的人。”今年5月,即将离任的WTO上诉机构大法官Peter Van den Bossche便在他的告别演讲中如此说道。按照他的说法,上诉机构走向关闭可能只会让美国感到高兴,届时将回归某种WTO前的争端解决机制,回归经济和其他力量凌驾于法律权利之上的争端解决机制。说直白点,便是世界贸易可能加速向丛林法则倒退。

  而这种丛林法则的意识甚至已经开始蔓延。今年7月,因二战期间强征韩国劳工这一问题上的摩擦,日本一纸出口管制直接将韩国打入了被动的局面,文在寅首次宣布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时候,距离日本发难也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星期。日本仿佛学到了精髓,将同样的戏码应用到了韩国身上,果然,又是一场持久战,只不过韩国至今都还没能等来一个真正的“新年礼物”。

  摩擦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常态。对于似乎没有连贯长期战略的特朗普而言,更是如此,贸易紧张关系不再是战术,而会变成惯用的戏码,时不时拿出来抖一抖,要要价。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称,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一个动荡和分化的过程,世界贸易正处于特朗普不确定性的贸易政策当中,各国对于未来世界贸易的秩序并没有稳定的预期,结合WTO上诉机构的瘫痪,多边体系面临危机,美国试图构建有利于美国的贸易环境等,能够发现,现在的贸易形势不是建立在统一的可预期的世界贸易秩序基础上的,失去了多边的稳定性,就可能会回到最初的“丛林状态”。

  未来“1+1”大过“1+0”

  刚刚过去的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三方还在重申,将积极推动2020年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当天公布的声明提到,三方指出,“我们再次确认在2019年RCEP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中的承诺。我们将在RCEP谈判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

  尽管在最后时刻印度的反转给RECP的路途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波折,但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大的方向,在冲突和不确定性正在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需要抱团。改头换面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或许就是教训。

  七年的谈判,才让TPP在2015年达成协议,为此安倍甚至牺牲了日本农业部门的利益,换得日本的工业产品可以零关税输入美国和其他合约国。但在TPP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特朗普上台了,在他的“百日新政”宣言中,特朗普明确提到,要在上任第一天以绕过国会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退出正在商谈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要优先确保美国工人的就业。毫无意外地,特朗普的确这样做了。

  美国靠不住了,这是频繁上演退群操作和不断舞动关税大棒的特朗普给外界传递出的最鲜明的信号。今年初,没有美国的CPTPP达成协议谈判,事实证明,没有老大,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

  至于未来,李永称,从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机会看,世界需要的必然是全球化。对企业来说,发展的机会往往不在本国,从企业盈利或者业务发展方面看,越来越需要从全球角度配置资源,毕竟“1+1”总要大过“1+0”,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全球治理资源才最优、最有效。

  按照李永的说法,未来多边体系肯定会有一些争议,导致部分国家或经济集团之间出现一些竞争或者合作的格局,但这些是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结果应该推向更加合理、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事实上,比起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多边贸易协议,区域的自由贸易或许已经成了眼下各国的权宜之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列出一组数字,在三四十年前,国际贸易中有70%是成品贸易。但在2010年,国际贸易中的成品仅有40%,而60%的贸易量是中间品的贸易,是零部件、原材料等各种中间品的贸易。到了2018年,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品贸易量达到了70%以上。

  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催生新的贸易规则。区域的自由贸易趋势变得越发明显,去年7月,日本与欧盟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双方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大约三成。今年6月,越南也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同意逐渐削减直至取消双边货物贸易中99%的关税。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