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汤臣倍健为代表的部分上市公司商誉爆雷频发,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本栏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的过程中商誉减值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比如那些业绩承诺期刚刚结束的公司,就应该远离。
通俗来说,商誉就是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无形资产。例如,同样是瓜子,没品牌的卖12元一斤,好牌子的可能卖30元一斤,这贵出的18元就是商誉的价值。消费者愿意多花18元购买大品牌的瓜子,因为投资者可以放心大品牌的产品质量、制作工艺,所以他们愿意多支付一些钱。
因此,好的品牌是有价值的,不限于商品销售,还有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很多领域。反过来说,既然能够产生附加价值的公司拥有商誉,那么有商誉的公司也就应该能够产生附加价值。但是如果某家原本能够产生附加价值的公司,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产生附加价值了,低于市场给予的预期,那么其商誉就会减少或者消失。如果这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这种商誉的减少就会影响到股东价值,最终侵蚀业绩,对于股价也有很不利的影响。
商誉减值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有的是因为购买资产时对商誉估值过高,也有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致。但从上市公司角度看,曾经超高溢价购买资产的标的公司,在业绩承诺期过后,有很大概率出现商誉减值的风险。
所以本栏认为,投资者对于这样的公司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以规避风险的心态不在年报公布期持有这类公司。如果投资者实在看好这家公司,可以等到年报公布之后,等商誉减值风险消除后再行买入,规避掉风险才是长久盈利的保证。
此外,对于商誉价值占上市公司净资产比重过高的公司,投资者也要谨慎。当然,并不是说此类公司出现商誉减值的风险会比其他公司更大,而是他们一旦出现商誉爆雷,投资者所遭受到的损失肯定是巨大的。例如,同样是减值10亿元商誉,如果是茅台,这10亿元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一些,但如果是一家净资产只有20亿元的上市公司,商誉减值10亿元,相当于公司直接垮掉一半,这样的利空对于公司股价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投资者还需要当心那些在业绩承诺期“踩线”完成承诺的公司。投资者有理由担心,它们完成业绩承诺都是由外力协助的,目标就是完成业绩承诺,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它们的真实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疑问,一旦过了业绩承诺期,这些外部协助力量将会瞬间消失,业绩大幅滑坡、商誉大幅减值也就不可避免。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上市公司少出现商誉减值的问题,这就要对高溢价收购资产采用更加严格的审批,上市公司购买资产不能只看评估价值,还要从长远评估这块资产在若干年后的预期价值,否则很容易出现高溢价购买资产后遗症,业绩承诺期一过就“变脸”,投资者也将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