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LPR报价按兵不动
三方争雄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扩容加速
业绩报喜 11家银行净利实现两位数增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1月2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方争雄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扩容加速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扩容,正成为各路巨头角逐的新战场。先是平安消费金融筹建工作获新进展,紧接着光大银行官宣获批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此外,小米也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筹建中的一员。而从布局者来看,30家消费金融公司大体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巨头系三大派系。有分析人士称,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不断多元化,且已经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多平台化发展。未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将加速扩员,强实力外资股东也或将加速与国内持牌消金机构的股权联姻。对于后入场机构,需明确自身的战略方向、业务形式,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力争与存量持牌消金机构,尤其是与消金巨头间形成差异化发展。

  各路巨头角逐新战场

  2020年伊始,消费金融行业频频传来新消息。1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在重庆市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事实上,小米获批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并非孤例,消费金融行业的高速增长,正吸引着各方资本的目光。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1月10日,光大银行也发布公告称,已获批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光大银行获批不久前,险资巨头平安集团也获批在上海筹建平安消费金融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往年,近两年来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引发业内讨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小米、平安外,百度、新浪等巨头也已入场。2019年5月、6月,百度和新浪分别通过旗下子公司度小满、微梦创科,以出资入股的方式,相继成为哈银消费金融和包银消费金融的第二大股东。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金融业务持牌化的监管要求下,互联网公司已将布局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战略重点。尽管很多互联网巨头旗下已拥有不少小贷公司牌照,但其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需求更为旺盛。而未来,作为互联网流量变现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电商等巨头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也将是行业大势所趋。

  就前述获批消费金融公司最新情况,北京商报记者相继采访了小米、平安、光大等多方机构,但均表示暂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持牌消金公司股东之变

  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发布至今,消费金融发展已走过10个年头。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24家公司已开业,富银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易生华通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6家公司正在筹建中。

  从布局者来看,30家消费金融公司大体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巨头系三大派系。

  一方面,从股东结构来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补充,与银行关系密切。据悉,在已经成立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7家是由银行直接控股,13家由银行+产业公司联合控股。起初,银行股东在背后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竞争持续火热,消费金融公司的银行属性不断减弱,互联网属性不断增强。一个表现是消费金融公司对技术的需求及投入不断提高,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内部架构设计也不断向互联网公司演进。

  另一方面,从增资股东变更及持股比例变化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股东也正呈现多样化特征。据零壹智库统计,截至2019年6月末,13家发生股东变更及持股比例变化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6家新增科技公司入股,包括联想控股、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万达信息技术、宇信科技、度小满金融科技和微梦创科网络科技;同时,一些银行在近几年增资中加大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持股比例,如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原银行等;此外,包括银泰投资、周大福、利时集团、万达集团等公司也纷纷入股消费金融公司。

  “从近年发展情况来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呈现了几个变化,一方面是股东结构不断多元化,另外则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规范性也在逐步提高,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转型加速,已经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多平台化发展,整个行业风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徐翔如是评价。

  异业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

  值得关注的是,在消费金融公司持续扩容、增资,股东结构逐渐多元化的情况下,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巨头系等各方资本主导下的消费金融公司,从竞争力来看,各方各有何优劣?未来行业又将呈现怎样的“战况”?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从消费金融公司三大派系来看,“银行系”相对更具有资金优势,产业公司具有场景优势,互联网巨头则有用户和技术优势。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往往由某一家股东控股,但同时也具有多种股东背景,因此通过多方优势结合,发挥出资金、风控和用户、运营等综合优势,这也成为近几年消费金融公司的标配股东结构。

  麻袋研究院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从竞争力来看,银行系仍将延续强者愈强的地位,在各方资本中拔得头筹,在新设股东门槛方面,银行系相较其他二者更具优势。不过,部分银行缺乏相应场景,一些中小银行在流量方面存在劣势,由此产业系可以发挥自身在线下渠道的传统优势,通过切入场景消费做大规模;互联网巨头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为消金的获客带来渠道帮助。

  徐翔指出,2020年,已有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将会有越多越多如零售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公司跨业进入,但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发放速度不会有显著提升,且在监管方面会进一步趋严。

  “发展消费金融是大方向,原来不受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被打压后,市场肯定要由正规机构来接,堵旁门需要伴随着开正门。”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鑫看来,消费金融行业后期变化可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巨头系将加速融合,二是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如仅像以往靠着牌照优势维持生存恐怕越来越难。

  李鑫称,“传统消费金融公司要加快转型,对于新设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和产业系来说,则要注意强化风控和合规,在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情况下,不要过度相信科技和互联网的颠覆性,传统金融或许有些僵化但也有其道理,不要盲目地完全否定”。

  苏筱芮则称,未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加速扩员,强实力外资股东或将抓住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加速与国内持牌消金的股权联姻。对于后入场机构,还是需要明确自身的战略方向、业务形式,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力争与存量持牌消金,尤其是与消金巨头间形成差异化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