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致电对接、寻找厂房、注册登记、搭建产线……不到半个月时间,在管委会的帮助下,康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禄科技”)就在北京经开区实现了落地生产。
尽管突然而至的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是在全要素、全流程服务的亦庄招商模式下,反而坚定了企业对经开区投资的信心。
康禄科技医疗器械及劳保用品研发生产团队原本在京外运营一家企业,疫情发生后,这家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无法正常复工生产。没有办法,企业管理团队只能拿着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研发专利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找寻可支撑复工生产的环境。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打通了经开区招商部门的电话,没想到顺利落户入区并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开工生产。
“我们企业急,经开区各部门比我们更急。”康禄科技相关负责人说,了解到企业情况后,经开区相关部门立即联系区内产业园区,寻找适合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的生产厂房,并对接好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不见面政务的方式办理了康禄科技的注册登记,还帮忙协调解决了原材料运输车辆入区难题。不到半个月时间,康禄科技正式投入生产,向市场供应疫情防护用品。
帮助康禄科技快速落户入区并快速投产并非偶然,而是经开区基于产业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常态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体现。经过持续补链、强链、健链,经开区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等众多产业链条及产业生态更加完善,企业入区后可快速对接上下游企业及服务机构,支撑企业尽快走上发展正轨。经开区施行的“七促”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主动式、全发展周期的服务,从企业项目签约入区开始,就指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为“项目经理”,针对签约、摘牌、开工、竣工、投产、达产、技改等项目不同发展阶段,主动服务促进。而政务审批一窗化更是减少企业跑动次数,缩短事项办理时限,同时,在疫情期间,经开区还施行了“管家服务”,主动问需解困,为企业迅速落地铺平了跑道。
数据显示,春节后就有186家企业在经开区注册落户,截至2月25日,今年在经开区新注册企业已达734家,同比增长46.51%。
这些新注册落户企业中不乏外资企业。“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快速战胜疫情,我们也看好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前景。”刚刚注册落户经开区的外资企业北京凯恩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地说,对中国市场仍然充满信心,当前的疫情更像是一个减速带,疫情结束后加速恢复,目前已经与区内企业对接,提供相关的软件开发、电子产品及器械设备安装服务。北京威联天工、徵视美科技等多家外资企业也先后在经开区注册成立。
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经开区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持续推进战略招商、精准招商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不见面招商和洽谈,通过微信、电话、邮件、视频会议等“点对点”“线连线”“屏对屏”的方式,加强项目跟踪与服务,实现防疫期间项目不止步、服务不掉线,推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