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景区、公园陆续恢复开放的同时,有一批民营景区却正不得不面临黯然离场的处境。3月2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调研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各地景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部分景区一季度收入将减少近2000万元。根据调研,在本次疫情之中,民营景区将遭受更大的经营压力,预计有10%左右的民营景区会选择项目转让、直接关停。经营景区多年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张涛(化名)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最近,我和几个共同投资景区的朋友聊天时都会开玩笑地说,现在真到了民营景区资源抄底的最佳时期了”。
艰难时刻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近几年,民营景区多次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其中甚至不乏5A级景区,加之本次疫情的影响,部分民营景区尤其是中小规模景区很可能撑不过这场“旅游界寒冬”了。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在调研报告中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景区行业营业收入影响极大,不仅波及到全国范围,而且受影响程度重、时间长,根据调研情况综合评估,春节期间全国景区企业收入损失额度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
在这种背景下,该协会相关负责人直言:“民营景区相比国有景区,所受到的经营压力要更大。”具体来说,预计一成左右的民营景区会选择项目转让或者直接关停,其中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景区转让可能性更大,较小规模直接关停。而且,有五成的民营景区会采取裁员的方式减少人员开支。虽然近期部分地方景区逐步恢复营业,让一些经营者看到了市场回温的可能,但多位专家都明确表示,虽然地方景区已逐步复工开园,但目前主要客源群体所在地都还处于防疫攻坚阶段,游客出游还未开始复苏。
而张涛也向记者证实,现在各地的民营景区陆续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不少都在和OTA、旅行社、票代等渠道合作商协商暂缓结算应付款项,对内部员工,减少、暂停发放。
加速出局
实际上,就在去年,多家民营景区接连破产,已让人们对于这类景区的经营状态产生了些许担忧,而后,全国景区多轮门票降价,加上疫情期颗粒无收,民营景区的寒冬似乎过得比其他旅游企业更“冷”一些。
已经在北京开业了20多年的老牌民营景区、密云区清凉谷风景区副总经理宋英介绍,虽然冬季往往是自然景区的经营淡季,但由于近年来春节出游人数的增加,不少经营者也开始集中投资、重点布局起农历新年前后的旅游市场。“今年,清凉谷特意增加了推广、布置春节期间景观设施和活动的预算,投资了20多万元建设了冰库、冰屋等,原本预计会创造60万-70万元左右的营收。”宋英直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让这些投资打了水漂,也让景区的一季度收入受到冲击,总体来看,包括冬季团队员工工资、社保、日常水电费在内,清凉谷在疫情期间直接损失约为50万元。
不过,张涛和宋英也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民营景区大多会留出一定的储备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即使是中小型景区,撑2-3个月也都问题不大,因此,现阶段如果真的出现必须转让关闭的,也应该不是纯粹客观原因所致,而是此前经营不善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加上疫情的“催化”才迎来了这样一个结局。
“其实,现在国内民营景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投资方本身拥有其他主业、资金实力较雄厚,做景区可能主要因为老板的个人喜好;其二是靠各种机遇拿到地方比较优质的现有旅游景区资源,经过简单‘加工’后主要依靠卖门票营收的,此类是民营景区的主流;而第三种则是拿到较有潜质的自然资源,期望打造出优质景区,以自有资金和部分融资进行大规模改扩建的。”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直言。去年多个破产的民营景区都属于第三种企业,而现在经营难度较大、受疫情影响最显著的也正是这些“不上不下”、又有债务压力的景区,它们暂停营业后,仅靠直接裁员并不能有效缓解资不抵债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先天资源相对好的就会被接盘、抄底,而资源相对竞争力不大的就只能停业倒闭。
转型倒计时
在采访中,提及自己和同行们当前的处境,张涛不自觉地连连叹气。他说:“虽然大多数民营景区还未到揭不开锅的局面,但现在谁都不敢打包票景区何时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如果继续只进不出,等待经营者的只有黯然离场这一条路。”
上述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从全年来看,在降价营销、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国景区企业的收入损失程度预计会达到去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明显高于旅游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在周鸣岐看来,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全国景区整体降价的大环境,民营景区未来的经营难度将越来越高,纯靠门票收入赚钱的很快就会“见顶”,提高二次消费、向度假目的地转型已是箭在弦上。“景区度假化并非简单地等于景区+酒店,一方面,对于度假产品中的住宿业态,不仅仅是把城市酒店搬到景区,而要借助景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特质,以‘住+娱’的概念强化内容体验;另一方面,周边要衍生出针对不同类型客群、多样化、个性化的度假业态,给度假游客充实的游乐内容,并把度假生活方式与自然风光合为一体,与不同风格的度假酒店一起形成度假综合体。”周鸣岐表示,景区要确定自己的定位,针对不同需求配套不同的设施以及软服务产品,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
不过,张涛也直言,对于行业内一些“脑袋一热”就投资、扩建的民营景区老板来说,疫情下的优胜劣汰也并非坏事,“有的景区经营者,自己手头事情忙了就把景区丢给团队管理,哪天想起来了、发现业绩不好了,就又突然拿回来自己管,这种没有专业管理团队的景区,即使没有遭遇疫情,最终也将被淘汰出局”。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