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以来,备付金余额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除受近期线上消费提速、交易额大增等大环境影响之外,备付金新高与计息一事也息息相关,不少机构在新规预期下,提升了主动交存的积极性。3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备付金计息新规已经下发至各机构,按新规来看,各机构有望在3月底收到利息,但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延迟。
备付金余额迅速增长
央行调查统计司近日发布2020年统计数据,北京商报记者查询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发现,截至2020年1月末,非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款)达1.78万亿元,相较2019年12月环比增长16.62%,再次创下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最高纪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新纪录之前,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余额最高的时间点为2018年12月,达1.63万亿元。此后的2019年前三季度,备付金余额均在1.3万亿元、1.2万亿元数值上下波动。直至2019年10月,备付金交存金额突破至1.4万亿元,并在2019年12月达到一年中的1.53万亿元新高。
从2019年支付机构备付金金额变动情况来看,全年备付金余额高点主要出现在四季度,此外在一季度中的1月、二季度中的6月,也出现了余额明显上涨的情况。而这一变动背后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支付机构的交易量情况。
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每年1月备付金余额增长都比较快,今年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因线上交易增加,所以备付金余额迅速增长。
利息暂未落地
从2019年四季度备付金余额上涨,至2020年再创新高。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受客观环境影响外,这一变化也与2019年下半年酝酿的备付金计息一事相关。
“一方面受近期大环境影响,线上消费提速,交易额大增,支付机构缴纳的备付金相应提升;另一方面,与备付金计息一事也有所关联,机构在新规预期下,提升了主动交存的积极性。”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同时,一资深业内人士也指出,新规的落地也是“刺激”备付金余额上涨的因素之一。自央行确定将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集中存管以后,很多依赖备付金利息存活的支付机构便面临着收入锐减的困难,部分银行会与支付机构联合,通过很多打擦边球的产品,帮助支付机构留存部分备付金。
“而央行发布计息通知以后,这部分资金会重新从‘表外’回至表内,在强监管持续下,央行已经将备付金全额划为清算保证金,当然还是正大光明赚利息来得划算。” 前述业内资深人士直言。
早在2019年12月初,北京商报记者曾了解到,为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可持续发展,央行于2019年11月决定进一步完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按照新规,支付机构可将全部客户备付金作为其清算保证金,央行按照0.35%的年利率水平为清算保证金按日计息,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21日为转账日。
具体操作为,央行通过开立清算保证金专户,统一核算、存放、划转清算保证金利息,该计息政策以三年为期,实施时间为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
目前,针对新规最新落地情况,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支付机构,其中,大部分回应称已收到通知,但至今未获得相应利息;也有支付机构法务人士透露,该新规已经落地,但因财务未上班,所以对利息情况暂无法确认。
另据一支付行业高管透露,“计息从2019年8月1日开始,央行开立一个清算保证金账户,主要通过这一账户将利息转给各家机构,最终付息的时间目前暂未确定,但相信会很快执行”。
另一位资深支付人士分析,2019年12月底因清算保证金账户开立问题未能正常结息,因此下一个付息的时间可能在2020年一季度末,不过受疫情影响,利息下发可能再次出现延迟。
利好头部机构
根据最新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1.78万亿元的数额计算,根据0.35%的年利率,支付行业将产生超60亿元的收入。有观点指出,这部分收入对于支付机构而言,基本为净利润,有助于改善支付机构面临的经营收入压力。
不过,目前支付行业寡头效应明显,根据多个市场数据统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巨头已占领超90%的市场份额,由此来看,该备付金计息也将使得这两大头部机构获益最高,二者合计获益将超50亿元。
“按目前第三方支付整体备付金规模来计算,90%都是归微信和支付宝,其他机构再一起‘瓜分’剩下的,实际上是僧多粥少,对于小机构来说意义不大。”一位支付机构人士直言。
王蓬博则指出,备付金计息主要利好的是侧重于提供线上支付解决方案的支付机构,对于侧重线下收单业务的机构影响不是很大,但备付金规模巨大的两个巨头另说。在他看来,备付金计息后,中小支付机构可以在利息基础上合规经营,不去触犯洗钱等红线,将更多精力放在行业解决方案的创新上。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