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公开资料显示,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也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且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有着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并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此外,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而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