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舒适的小街区、串联起五大公园的慢行路,不用来回开车去抢车位、出门就有公共交通……未来亦庄新城的场景里,不会因为建筑分割导致城市道路“血管不畅”。在不久前公布的2020年北京经开区拟办实事中涉及交通的就占到了6项,占总体实事的1/5还多。
为了打造一个高效的交通体系,为亦庄新城基本无“城市病”提供有力支撑,经开区加强了顶层设计,以体系化编制、绿色化引领、人文化设计、数据化支撑、科技化助力、精细化管理“六化之法”为抓手,全力构建支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体系化编制
构建开放高效的“联通网”
“年内将再优化和调整公交线路2条,方便区内市民出行。” 规自委经开区分局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公交线路的不断调整,经开区公交线路达到72条,常住人口配置公交车数量达到61辆/万人,远高于全市平均10辆/万人水平。
公共交通优化是经开区交通优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从经开区建设以来,先后开展了3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余项具有本地特色的分区、分实施单元交通专项规划,40余项以缓解重要节点、重要桥梁、交通枢纽等具体问题的交通规划,构建起了快线与慢道有序搭配、干路与支线高度融连、枢纽与站点布置科学的交通网络。
“目前,在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新城与中心城的长距离出行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大运量快速客运走廊为主,与大兴新城、通州新城各组团之间的中长距离出行以公交干线为主,组团内部的中短距离出行以公交支线为主的交通体系。”规自委经开区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绿色化引领
绘制健康慢行的“出行链”
进入经开区,绿意盎然的街道旁,总能看见地面的一抹红色,这就是经开区的慢行系统,串联博大公园、凉水河、企业文化、通明湖等五大公园,可骑行,可赏景。
“绿色交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经开区先后编制了慢行和绿道体系规划。” 据介绍,目前,经开区已建设道路慢行系统89公里,已形成“工字主轴-三横五纵-两个组团-五个节点”的空间结构,这些慢行道路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串联城乡绿色资源,连接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为市民健步、骑行、游憩提供了优良舒适的环境。
人文化设计
打造街道空间的“金名片”
“今年,荣京街、科创五街、科创十一街等道路也将改造提升。”在环境提升上,经开区着力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环境,努力实现由“车”向“人”、“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红线管控”向“整体空间营造”转变。
在保障非机动车路权上,新建改造主干路、次干路通过机非分隔带、护栏等方式,基本实现独立的非机动车系统;在保障便利化出行上,街道断面布置实现快速交通、集散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各行其道,尽量减少各类交通及活动间的冲突;大路口处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公交站台改造为岛式站台形式,减少公交停靠与自行车通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公交通行效率。
数据化支撑
架起破堵治乱的“感应器”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为获取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出行特征,2019年,规自委经开区分局创新性地探索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主、人工调查为辅,同时将视频识别技术引入交通流量调查,建立长期动态的数据获取机制,处理来自联通公司1300个基站的约1.1亿条/天的手机信令数据,实现对亦庄新城438平方公里研究范围的全覆盖,设置68个调查点位,覆盖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的主要道路对外交通节点,通过数据打通 “堵点”、用数据规正“乱点”、用数据化解“淤点”,为打造便捷交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科技化助力
用好一路畅通的“智能机”
城市交通模型是交通规划中极为重要的实用技术,能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直观、量化的表达,是制定交通战略、对策和交通规划方案的必要手段。亦庄新城规划获批后,经开区立即组织建设亦庄新城交通分析系统,预测亦庄新城未来交通特征,确保规划方案精准响应不同对象的出行需求,提供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服务。
“该系统结合道路模型、机动车增长量、现状交通特征等参数,对用地布局、交通设施规划和交通政策管理进行多情景组合测试,通过多方案关键指标对比,为推荐方案的确定提供定量支撑。”规自委经开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精细化管理
形成规范和谐的“交通图”
“试点推进夜间临时错时停车规范管理工作,增加路边停车位150个,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这是写入今年实事任务清单的又一项交通内容,而这项内容,近五年几乎年年都有,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规范停车管理已经成为和谐交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年来,经开区注重向管理要效益,遵循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高标准配置交通设施,规划交通设施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约20%左右;积极挖潜现有用地资源,增加基本车位供给;设置潮汐车道,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全自动化的“拉链式”潮汐车道控制方式,全面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和运行效率。
随着交通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泉 通讯员 陈庚 高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