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北京亦庄创新发布获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原有60个行政机构精简为23个,削减比例超过60%。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的基本完成意味着经开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链条进一步完善。
全国首个前端许可权限
和后端执法职能同时归集
经开区新组建的机构——行政审批局,把过去分散在16个部门的审批权限集合于一身,“一枚印章”管起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对企业来说,三个事项并联到一起,材料只要一份、核验只需一次。
“‘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是政务服务的最好体现。”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经开区在北京市先行先试“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审批方式,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办理,减少了企业提交的材料和跑动次数,缩短了事项办理时限,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办理效率。在首批纳入用章范围的194项事项中,已有149项在行政审批局集中办理,7500件以上行政审批事项通过这种新方式办理。围绕“只进一门、只跑一次、只拨一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表申请、一套审批标准、一口兑现政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体化无差别受理”的“十个一”目标,经开区正打造更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经开区还将城管执法分局、环境执法队,及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运行、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等领域的执法职责整合,组建了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三大方面30多个领域7000多项职权。“现在我们通过一次综合检查将这家企业涉及的各方面检查全部覆盖,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打扰,给企业减负。”上述负责人介绍,经开区通过“一次检查,全身体检”模式,实现在执法队伍上做“减法”,在执法为民和优化营商环境上做“加法”。
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两个机构的设置,是经开区此次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变量,通过两个方向的集中打破了传统按照条块管理的职权运行模式,也使经开区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归集所有前端许可权限和后端执法职能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区域,实现了职能按种类最完整的“集合”,也是最彻底的“环节式”流程再造。
聚焦主责主业
优化经济运行和对企服务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经开区此次机构改革的其中一个举措就是聚焦产业发展主责主业,优化经济运行和对企服务。
拿此次组建的经济发展局来说,这是经开区将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及调查研究、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整合,设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总调度部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首席政策官”,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统筹。作为经济运行的“首席调度官”,强化对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作为区域协作的“首席合作官”,发挥政策集成和信息集成优势,推动区域合作和协作。此外,还组建了项目准入和落地的集中决策、调度部门——营商合作局,统筹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合作,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组建科技创新和企业对接的“管家式”服务部门——科技创新局,促进科技创新和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贸易、金融行业发展和市场秩序管控的统筹部门——商务金融局,统筹市场监督和商务金融等经济管理职能,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经开区此次机构改革突出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定位,着眼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运行监控,加强市场准入和项目落地的统筹协调,优化企业对接服务和保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业创新提升。
从60到23
不是简单合并,而是“咬合”运行
经开区此次改革,机构整合、精简力度大,削减比例超过了60%。改革前,工委、管委会内设部门23个、行政执法机构2个、事业单位33个,再加上纳入此次改革的工商分局、食药监分局,各种性质、大大小小机构共60个。改革后,工委、管委会职能机构14个、公共服务机构9个,机构总数减至23个。
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开创性地探索设立公共服务机构,打破机关和事业界限,重构以职能属性和职权运行方式划分的分工体系,这在全国也是首创。
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机构职权运行呈现“一轴多面数点”的图谱样态,围绕以环节划分为基础的链条式管理轴,分布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等多个业务发展面,在每一发展面上又有数个核心机构拱卫支撑,相互分工协同、“咬合”运行。
“改革坚持‘小政府、大社会、专业化、社会化’原则,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机构职能、激发干部潜能’四大核心目标,”上述负责人说,“机构改革决不只是改名字、换牌子,关键是改理念、改功能,是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最终要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同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