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清科技创新研发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助中石化、国家电网建设等项目如期复工;中冶京诚每年将10余项院士专家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产品……作为“三城一区”中的“一区”,经开区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创新簇、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中心等机构,推进中试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等加速转化创新的平台建设,形成了健全的“创新联合体”,加速高质量创新成果产业化。
健全机制 让科技成果资源“引得来”
博清科技从在经开区注册成立到研发生产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走向国内重点企业应用,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这背后,是博清科技引进“中国焊接第一人”、中科院院士潘际銮,并在经开区指导下建立了“创新簇”,捋顺了双方合作机制,推进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进程。
企业创新簇主要是“企业为主体、项目为基础、专家为支撑”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在经开区的推进下,全区已经建设了一批企业创新簇,以联合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基地、成果转让等不同模式引进科技成果。
与创新簇引进创新资源开展单个项目不同,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促进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引进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在转化项目中得到院士专家指导,加快推进,以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今经开区已经指导区内数十家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冶京诚作为区内最早一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企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的帮助下,平均每年推进10余项院士科技成果实现产业转化。
在经开区的推进下,创新联合体不断优化健全,在引进科技成果上发挥重要作用,去年全年引进117个“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经开区进行转化。
完善条件 让科技成果“落得下”
不仅要“引得来”,“落得下”也是创新联合体的重要一环。
为让科技成果“落得下”,经开区推进26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驱动,依托区内中芯国际、京东方、北京奔驰等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主动对接三大科学城,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在集成电路制造、互联网关键技术、基因技术、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实际上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不断建设完善。”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以国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为例,该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企业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至商业化应用的各环节,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
为了完善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经开区还推进建设中试基地、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关键环节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能力。诸如和华瑞博开发的膝关节手术机器人产品,比一般医疗器械工程研发、注册检验流程快了一年以上。这得益于区内企业水木医疗公司搭建的医疗器械协同创新平台,为其提供的电气安全、电磁兼容、软件测评、性能测试方案等全专业覆盖的一整套设计优化服务。
如今,经开区推进建设完成8个协同创新平台,为不同产业领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全流程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从有到优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薄越精巧,而它们的内存、储存量等配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实现这些都离不开减薄抛光一体机,它能使几毫米见方的硅片达到最平坦化,从而形成上万至百万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最终使制成的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小。
减薄抛光一体机如此重要,但是一直以来该技术却被国外几家大公司所垄断。
去年底,区内企业北京中电科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传来喜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产权的300mm减薄抛光一体机,该项技术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经开区“创新联合体”支撑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中,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珐博进公司的一类新药“罗沙司他”成为首个中国本土孵化、首个在中国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星际荣耀实现中国民营航天首次一箭双星入轨发射;聚束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破解了国产扫描电镜“弱视”问题……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经开区破茧而出。
据统计,2019年,经开区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5%,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5.7%,有效发明专利8000多件,PCT专利(国际专利)达313件。这都得益于经开区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作用,围绕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需求,整理一批攻关项目,支持企业“揭榜”攻关。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 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