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被抑制的购车需求开始释放,车市正加速重回赛道。5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京城多家4S店了解到,“五一”期间进店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此外,为追回疫情期间损失的销量,各经销商也纷纷加大优惠补贴。然而,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业内人士也指出,“五一”后车市持续回暖,但热销车型价格将逐渐回调。
一上午卖10辆
中午,原本是各4S店销售人员一天中最悠闲的时间段。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在一家东风本田4S店看到,六七位销售人员正在展车区为消费者进行讲解;展车旁的洽谈区,两位消费者在进行购车前的最后一轮“砍价”,店内一改复工初期的冷清局面。
该店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仅5月5日上午,店内客流量便超过60人,其中看车、购车占比达七成以上。“‘五一’假期期间,日均进店量维持在120人左右。”他同时透露,由于疫情影响,很多此前持币观望的消费者选择提前购车,今年“五一”假期成交量有望超过去年同期,当天上午已经售出10辆车,其中包括一辆展车。
事实上,“五一”期间,北京多家4S店同样出现进店量激增现象。一位一汽-大众4S店工作人员称,为应对假期出现的客流量增长,店内销售人员已全员上岗。”他表示,今年4月开始,店内客流量开始明显上升,日均客流量为60人左右,而“五一”期间每天客流量均超过百人。
同时,在一家东风日产4S店内,北京商报记者看到,由于洽谈区已经没有空位,一位销售人员正在门口柜台上为消费者开具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除“大众”化品牌车型订单量增长外,“五一”期间豪华品牌车型销量也持续走高。一位北京奔驰4S店负责人透露,今年2月店内销量仅三四辆,“五一”假期前三天店内销量便达到35辆。“随着订单量增长,目前验车上牌、置换过户等都出现排队现象。”他说。
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表示,疫情下,消费者更加重视私家车出行。因此,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购车需求正逐步回升,车市也将出现交易小高峰。
厂家补贴+门店优惠
随着“五一”假期消费者购车需求提升,各经销商间的价格战也已打响。
在东风日产4S店门前,“超级黄金周 5000惊喜限时赢”的横幅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这是‘五一’前厂家便制定好的优惠政策,就是要在假期换取更多订单。”该店销售人员称。同时他表示,除厂家制定的优惠活动,以东风日产轩逸车型为例,此前该车型优惠仅为5000元,目前优惠已达1万元。“这几天日均成交量均在10辆以上。”上述销售人员表示。
除东风日产外,上汽名爵、北京汽车等车企也在“五一”假期前夕制定经销商补贴或车型优惠政策。
实际上,在厂家推出优惠等常规活动的同时,各4S店也针对“五一”车市制定自身特价车方案。在一家东风悦达起亚4S店,北京商报记者看到,门口停放着几辆K3车型,车顶均摆放着“特价车”标牌。“特价车仅有5辆,直降2万多元,此前优惠仅1万元。”该店销售人员表示。
此外,近年来竞争激烈的豪车市场,“五一”期间优惠力度也已触顶。据了解,目前北京奔驰GLC L车型全系优惠3万元、C级车型全系优惠达6万元。一位宝马4S店销售人员表示,部分车型能够给出7折优惠。“X3车型全系优惠5万元左右,已是今年最大优惠。”他表示。
“目前车价已经触底,各经销商基本是微利甚至零利润。”一位合资品牌4S门店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价格战难长久
“五一”期间,各经销商花式促销推动车市回暖,但面对盈利大考,经销商在给出今年以来最大优惠的同时,也在考虑下半年的价格回收。
“眼下正是购车最佳时机,买车最便宜。”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受疫情影响4S店客流量骤降,不少汽车品牌销量断崖式下滑。为弥补疫情期间的销量损失,不少汽车品牌开始加大优惠力度,低价吸引消费者。
“车价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车市销量越低,车企和经销商优惠越多。”崔东树表示,此前销售压力倍增的经销商急于通过高优惠拉动销量,眼下市场优惠已达高位,随着车市回暖需求量增加,促销力度也将随之收缩。“未来,车市价格将进入胶着期,在保证销量前提下,经销商将开始考虑售车利润。”他说。
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8%,环比下降4.2%。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经销商仍以消化库存、回笼资金为主。
一位合资品牌4S店负责人透露,市场恢复稳定后,对于热销车型店内会逐渐减少优惠,开始考虑利润成本。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车市客流整体回暖明显,但各品牌冷热不均。日系及豪华品牌4S店进店量维持高位,法系、韩系及部分自主品牌则回温缓慢。
“日系及豪华品牌再次反映出较强的抗压能力,相比其他品牌回暖明显。”崔东树表示,疫情下多品牌都加大优惠力度,但相对走势较强的日系和豪华品牌来说,自主品牌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今年下半年,为保销量,自主品牌等车型优惠将进行收缩,日系和豪华品牌在大幅优惠后,也有可能上调车型售价。
与此同时,崔东树也指出,盈利大考下,“五一”或成为今年车市价格走势分水岭。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刘晓梦/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