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条举措引民资“活水”
4月出口逆势反弹 外贸下行压力仍存
快递柜想赚钱为啥这么难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5月0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出口逆势反弹 外贸下行压力仍存

 

  5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4月进出口数据,其中4月单月出口增速意外回正,同比增长8.2%。同时,前4个月进出口同比降幅较一季度收窄,东盟继续领跑主要外贸区域增速。不过,在同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记者会上,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坦言:“虽然4月外贸数据降幅收窄,但是外贸发展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旧订单扎堆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

  相较于一季度的数据,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和出口值降幅都有所缩减。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

  变化主要来自4月的出口增长。海关数据显示,4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5万亿元,同比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8.2%;进口1.09万亿元,下降10.2%。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2613亿元,增长5.9%。

  4月以来,我国国内经济逐渐复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改善。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尽管国内经济复苏,但不少专家认为海外需求是影响出口增速的关键因素。此前,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就预测,4月外需下降将拖累我国出口增速。

  “为什么4月很多企业没有订单,出口却增加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其实订单是指接单,而出口是指完成订单。实际上4月的出口除了当月本身的订单,还有2、3月未完成的订单。当时我们没有复工复产,没有交货,所以很多2、3月的订单转移到了4月。而4月接单依然很少。”

  东盟贸易继续向好

  在4月的进出口数据中,东盟与“一带一路”的出口数据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

  海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外贸总值的14.9%。同期,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76万亿元,增长0.9%,占我外贸总值的30.4%,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这与去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不无关系,它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均降低门槛,促进了农产品贸易发展。

  “东盟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么多年耕耘的‘一带一路’现在也是收获期。东盟和‘一带一路’都不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是欧美受影响比较大。”白明说。

  4月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23万亿元,下降6.5%,占我外贸总值的13.6%。中美贸易总值为9584.6亿元,下降12.8%,占我外贸总值的10.6%。中日贸易总值为6656.8亿元,下降2.1%,占我外贸总值的7.3%。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4月,欧美疫情大幅蔓延,各国采取了“社会疏离”政策,当地消费大幅下降,我国对欧美出口受到影响。部分大型百货商店关停歇业,企业存货需求下降,对于我国产品需求减少。另外,由于跨境物资设备材料运输限制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企业对欧美出口造成不利冲击。

  外需压力

  尽管4月外贸稍有起色,但不确定性带来的外贸压力仍然难解。华泰宏观李超团队指出,截至4月底,发达经济体的复工进展较慢。该团队预测,由于经济停滞、复产复工仍未修复,受疫情冲击的主流经济体,其供给体系受挫对我国进口可能产生较大负面作用。

  “从近期商务部对重点省市、各进出口商会和重点企业摸底调研情况来看,外贸企业依然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不畅等诸多困难。”高峰在发布会上谈道。

  新订单签约困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4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3.5%和43.9%,比上月下降12.9个和4.5个百分点。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新签订的出口订单锐减,甚至已开工生产的订单被取消。

  “未来压力还是很大,因为4月有完成旧订单的情况,未来不可能一直完成旧订单,主要还靠新订单,但这充满不确定性。”白明说。

  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在手订单,获取新订单,高峰表示,商务部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外贸企业订单变化情况,及时研究推动出台更加精准的帮扶举措;积极筹备办好第127届网上广交会,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并充分发挥国际物流工作专班作用,及时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具体运输困难。

  “考虑到中国制造的实力,疫情结束后,我国的产品出口短时间内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庞超然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但同时也要关注疫情导致的各国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政策倾向。”白明也认为,即便5、6月压力还是比较大,但是下半年的外贸应该有一个企稳的过程。无论海外的疫情能不能结束,实际上国际市场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特别是一些刚需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