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扎个马尾辫,戴副黑框眼镜,眼前的丁玲是北京急救中心博兴路急救站的一名院前急救护士,对待工作专注、认真,面对困难不服输、有韧劲儿,是她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论何时,她始终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急救服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丁玲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参加到一线抗疫战斗中。1月23日,北京急救中心成立新冠肺炎洗消转运组,开始承担北京市新冠肺炎的转运救治工作,她也成为第一批支援发热组的护士,负责筹备洗消组整体工作,并对转运工作进行数据统计,及转运洗消组的院感防控。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丁玲深知院感防控“零感染”是疫情防控的底线。因此,即使在面对之前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她也没有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阻碍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那段时间,她成了护士长的“跟屁虫”,一有时间就不断向护士长请教学习。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她在短时间内对整体工作有了初步掌握,并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这种责任也被她砸实到工作中,严格按照院感要求早晚两次监测全体人员体温,监督每一位执行任务的人员穿脱防护服。在发热组的14天里,她每天平均工作16个小时,协助穿戴防护装备800余人次,洗消救护车500余辆,人员消毒1000余人次。一天下来精疲力尽,累到饭都不着急吃就想着赶紧睡觉。
然而,疫情仍在继续。3月7日,东区分中心成立驻地坛医院洗消点,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她再一次请缨加入队伍,凭借前期工作经验,她协助护士长从领取办公设备到防护物资,从人员食宿到安排班次,在5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洗消点的建设。接着,为配合卫计委小汤山医院正式接诊患者工作,东区分中心在小汤山的洗消点于3月16日正式启用。来不及喘口气缓缓,丁玲又作为小汤山洗消点的负责人,在科主任与护士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带领7名急救人员负责完成小汤山洗消点相关工作。
因小汤山医院负责洗消全市救护车,细心的她发现远郊区的出车工作人员存在防护服穿、脱不规范的问题。为此,丁玲在原有洗消流程及预案的基础上,利用工作之余,根据小汤山洗消点的需要,书写了详细的穿、脱防护服及洗消救护车的具体流程告知区站,守住防护人员零感染的底线。于晓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