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9项不文明行为说“不”
◆重点治理的6类29项不文明行为◆
社区“铲屎官”甘做文明养犬倡导人
古稀善邻用真情架起社区“和睦桥”
“小手拉大手” 宣导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林肯社区开展 夏季防汛大练兵
通州共有产权房 向经开区职工开放申购
一面锦旗牵出一段战疫故事
云党课大赛 在工作场景下“以情动人”
下一篇4 2020年06月0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
对29项不文明行为说“不”

 

  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份由141万余人参与“票选”的京版文明新规,不仅明确将惩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29项不文明行为,还将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习惯纳入条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

  29项不文明行为直击生活“痛点”

  文明行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本月开始,北京将重点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6个领域的29项不文明行为。大到对突发事件中不配合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小到对随地吐痰、乱丢乱弃、乱写乱画等生活细节的劝诫,有里有面儿,全面塑造首都北京的“文明范儿”。

  其实,京版文明新规的出台凝聚着北京市民的共识。法规起草前,本市曾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万余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还通过北京市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调查显示,99.36%的受访者对立法持支持态度,认为确有必要立法。

  而条例中列出的6类不文明行为,就是由市民“投”出来的。问卷调查显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共享单车乱停放等20多项行为市民“最反对”,反映最强烈,最终直接入法。

  不仅如此,条例还回应现实需求,规定了与疫情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将这些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规范,一方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彰显首都特色。

  鼓励市民劝阻、制止、举报“不文明”

  对不文明行为将有处罚。条例明确了每类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比如实施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在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等行为的,将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规定处理。

  对于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处罚措施的不文明行为,比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企业及物流配送等企业未有效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则明确了约谈、罚款和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处置措施。同时,为了进一步严惩不文明行为,条例中也有关于从重处罚的规定。

  为了发动社会力量、发动市民群众进行共治,条例还提出,市民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向12345热线或行政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拍照、录音、录像等所做的合法记录,将作为执法的参考。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