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村落记事——董家场
晚霞明处暮云重
穿行在时间的洪流中
生而平凡 亦可盖世英雄
忆第一次登上经开区舞台
下一篇4 2020年07月10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庄村落记事——董家场

张友才
 

  董家场村,位于亦庄镇政府以北约二里远。是由董家场、荣庄子 (宋庄子)和缎皮库三个小村庄合并而成的行政自然村。

  从一张显然绘制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的《南苑图》上就已标有“董场”地名来看,董场应早于南苑官准招佃垦荒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据当地老人说,董家场的庄园主叫董凤祥,曾是一位为皇帝驾驭皇辇的满族旗人,经常驾驭皇帝所乘辇车来南海子游幸。因驾驭熟练技术高超,很受皇帝赏识。年老退役后,皇上为表彰其多年鞍前马后侍候之功,特在南海子小红门内三台山南侧,封地数百亩,置办起董家庄园,董家场仅是董家庄园的一处场院。东侧即是乾隆皇帝特封给清代名将牛天畀后人的南胜庄。

  听当地老人说,当时董家宅院在旧宫,后来的旧宫小学最早就是董家的房产。董家的地产就在董家场周边,这里也建有一处大院。大院的西侧是猪圈和饲养员住处;庄院的东侧是牲口棚和长工住房;再往东是菜园子,在当地也属殷实富户。但是,到了民国初期,董凤祥的后人因吃喝嫖赌而败光了家业。最后,连董凤祥的后代家人都被迫迁出了董家场和旧宫村。到新中国成立前,仅剩下一个叫董国安的后人,落户在了附近的娘娘庙村。此人也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根本不会过日子。混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不说,连媳妇也改嫁他人,最后成了个一无所有的穷光棍。后来,娘娘庙村的张宝瑞、顾建华、闫凤喜、崔建生几个人看他实在可怜,就在村南普庄子帮他盖了一间土房,让他在此栖身。可奇懒无比的他,把个家又糟蹋得像个猪窝。村干部只好把他送进了养老院,最后死在了那里。后来董家场的董姓人家,是民国年间从河北省任丘县董家楼村移民而来的,与当初“董家场”的董家毫无血缘关系。

  后来到董家场落户的多是从河北任丘、山东荷泽等地来此应招为佃或扛活的贫苦农民。其中有罗姓凤岐(后人罗振祥、罗长宝、罗长贵)、赵姓芳芝(后人赵佩龙、赵佩凤、赵佩虎)、赵佩玉(后人赵树成、赵树栋)、赵荣华(后人赵来福、赵来喜、赵来森)、赵喜顺(继孙赵良勤)、葛姓恩信(后人葛大喜、葛春荣、葛绥荣)等。

  在董家场旁边还曾有一个宋庄子,其主人是个宋姓太监。在皇宫里敛了点钱,正赶上南海子(南苑)官准招佃垦荒,就乘机在此置办了一些土地建起了宋庄子。从老家过继了一个侄子为他养老送终。董家场的宋玉行(后人宋士永、宋士俊)、宋增新(后人宋士杰)即是宋庄子的后人。

  董家场旁还有个荣庄子,主人是一位祖籍河北永清塔儿营的荣姓商人,原本已在南海子居中地宁佑庙北侧安了家。听说董家要卖地,觉得划算,就盘了一块地,定名“忠信堂”,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之荣庄子。荣家后人荣德敬、荣德华、荣德才一直住在董家场。

  在董家场附近还有一个称“缎皮库”的小庄子,原本是一位在京经营绸缎皮货的商人在此建的库房,因此,被当地人习惯称为缎皮库。后来,有王姓(王玉树)、陈姓(陈宝林)和董姓(董德启)在此建房落住。

  新中国成立后,将董家场、宋庄子、荣庄子、缎皮库和东南侧散居的汤、金、伊、李、王、马等几户人家划到董家场,为一个行政村。后来,李、汤两户划归了南郊农场二分场。

  董家场清属顺天府大兴县。1928年改属河北省大兴县。1946年属鹿圈乡。1948年先后属北平市23区、14区、11区。1952年属北京市南苑区。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天恩大队。1962年改属亦庄大队。1984年属亦庄乡。2000年属亦庄镇。于本世纪初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拆迁。村民被移居到富源里小区。在原村址上建起了经开区的企业文化公园,成为经开区与五环路之间的绿化带。

  (根据赵佩虎、伊玉芬、崔建生口述整理)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