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频出背后 16家基金颗粒无收
博时基金22周年:不忘初心 坚定前行
传承“中信理财”品牌 信银理财在沪揭牌
下一篇4 2020年07月1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爆款频出背后 16家基金颗粒无收

 

  二季度以来A股市场的走俏,令公募权益类基金的爆款热潮再度来袭,百亿元首募规模频繁出现,部分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提前结募、比例配售等方式限制发行规模。然而,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绩优基金公司爆款不断的同时,也有16家基金管理人年初至今“颗粒无收”,且多为中小型机构或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马太效应凸显的当下,部分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发行难已成不争的事实。立足眼前,大力发展投研实力和打造自身特色则是当务之急。

  爆款不断背后

  16家基金“一基未发”

  自7月来,A股市场投资热情火爆,就近一周的数据而言,上证综指最高站上3400点,创业板指数单日最高涨幅近4%,更是创下近五年新高。同时,两市成交量也屡创新高。虽然近3个交易日回调,但成交额仍居高位。截至7月16日收盘,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本月涨幅分别为7.55%、8.37%、8.53%,年内涨幅也高达5.24%、24.6%和47.17%。

  在股市走势上扬、各大指数持续飙升的背景下,市场利好也引发基金购买热潮,更有“日光基”频频出现。7月15日,鹏华新兴成长混合、平安研究睿选混合等4只权益类基金先后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据渠道人士透露,部分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已超200亿元。在此之前,7月6日和7月8日,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以及鹏华匠心精选混合更是一日吸引700亿元和1300亿元入场认购,市场火热背景下权益类基金受追捧程度之高由此可见。

  在众多投资者仍持有“追涨杀跌”心态的同时,行情走俏下新发基金“事半功倍”也成为公募行业的共识,一时间,众多基金公司开足马力,开始为后市布局补充“弹药”。本月来新发基金不断,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也不断上涨。 然而,在新发基金、爆款产品不断的背后,也有多家基金管理人年内至今尚未发布新品,在“牛市”背景下“颗粒无收”。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16日,旗下已有产品运作的142家基金管理人中,有16家暂未有基金产品成立或正在发行。

  就具体名单来看,既包括渤海汇金资管、国开泰富基金、国都证券等券商系基金管理人,也包括益民基金、天治基金、长安基金等信托系基金管理人。另外,中庚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等个人系和私募系的基金管理人同样在列。整体而言,不难看出,16家基金管理人多为中小型基金管理人,或是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

  以上述部分公司为例,Wind数据显示,渤海汇金资管成立于2016年,目前旗下运作的共5只基金,存续产品中最新的一只成立于2018年7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计规模约为1.42亿元。

  因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加入而备受关注的中庚基金于2018年获批,目前共管理3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共计73.1亿元。最新的产品为2019年7月成立的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混合。

  另外,由于专户业务风控缺失造成重大风险事件,2017年新沃基金一度被暂停公募基金注册受理6个月。此次受罚后,新沃基金至今未有新品成立,就旗下产品的成立日期而言,最新一只尚停留在2016年底,也就是说,新品布局已搁置了三年有余。

  视持续营销为重点

  下半年规划已明确

  那么,年内“颗粒无收”背后,这些基金管理人有着怎样的考虑?未来又是否有新增的发行计划呢?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家基金管理人了解到,部分机构目前将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作为重点,短期不会加快申报或成立新产品,也有管理人表示,明确了发行计划,后期就会正式披露产品公告。

  长安基金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要精力分配在对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工作上,经过过去几年在各渠道的积累,有一批忠实客户认可公司“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旗下存量产品在客户群体中也形成了不错的口碑。今年下半年,随着市场情绪的回暖,公司也有安排偏股型基金的发行计划,包括消费、科技等主题类的产品。“目前我们已有一些批文,正在与主渠道积极沟通、协调排期,计划在三、四季度陆续安排新基金的发行。”长安基金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某次新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2020年大概率没有发行计划。该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的定位是深耕价值,且只做价值投资,产品布局是走“少而精”的路线,不会因为市场火热急于发产品扩大规模,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以客户真实需求为目标,希望把现有的存量产品做好、做扎实,才能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

  另外,沪上一家已成立近五年的小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针对目前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公司正在准备发行新的权益类产品,另外在指数类与量化等产品类型也有所储备,争取尽快布全产品线。在行情震荡向上的趋势下,公司将通过把握市场节奏,借助有力的营销渠道,努力推动整体规模由小到大的稳步增长。

  “但其实当前基金公司想要发行一只新基金并不容易,”南方某公募资深从业人士慨叹道,“基金公司在挑选代销渠道的同时,渠道也在挑选基金公司,衡量发行的难易程度、推销产品时可供挖掘的亮点,还有就是最现实的——代销的报酬如何,这一点是全行业机构都必须面对的,大型公募如此,中小型公募更是如此。”

  南方某中型公募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当前新基金发行的主要合作机构仍为商业银行,基金产品的发行计划需与销售渠道确定产品要素和发行档期,同时公募基金的成立仍有2亿元的下限要求。因此在获取销售规模的驱动下,顺周期布局仍为当前产品发行的主要思路。若管理人希望进行逆周期布局,往往关注度寥寥,甚至需要以发起式形式成立,前期也需要经历较长的沉寂期。内外部因素使得市场跟风现象仍然存在。

  中小机构受限多

  发行难现状待解

  正如上述公募从业人士所说,除了基金公司自身的发行计划外,随着公募基金市场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大型公募在产品新发以及各个方面的优势持续扩大,中小型机构在渠道和资源方面的拓展空间则受到挤压。换言之,马太效应凸显背景下,头部基金公司大量发行新基金且收益颇丰的同时,中小型基金公司发行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针对部分基金公司今年来无新产品发布计划的现象,独立分析师杨晓磊认为,与头部公募基金在主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集中度迅速提高不无关系。在他看来,头部机构与中小型机构之间的发行差异主要体现在业绩和渠道效应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销售渠道较大型公司而言相对有限。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指出,由于头部基金公司拿到的基金批文多且渠道相对更强,因此发行的产品数量和规模都很大。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批文方面拿得相对较少,也较难享受“牛市”带来的规模效应,基金行业存在明显分化现象。

  此外,杨晓磊和杨德龙均提到,中小型基金公司缺乏明星基金经理以及投研亮点也成为其发行路上的一大难点,同时,缺乏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关注度也阻碍了相关机构的发展。对于投研方面的成本,杨晓磊毫不避讳,“一个好的研究团队,一年至少需要付出5000万元以上,通常只有中大型基金公司才能养得起好的研究团队”。

  同时,在牛市规模下无新品发布,不仅错失创造利润的好时机,对公司管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期缺乏新基金发行会导致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杨晓磊补充到。

  当然,针对当前市场基金集中发行、销售火爆的现象,也有分析人士表达了对热市下发行力度太大不利于后续投资,甚至可能使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担忧。对此,杨德龙表示,受到牛市的带动,投资者认购比较踊跃。对发行而言,设定单只基金的规模上限是有必要的,基金规模过大会导致难操作,限制规模则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基金发行上要实现市场化,应根据市场需求来发行产品,发行数量方面则不用人为限制。

  另外,针对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存在“发行难”的情况,杨德龙认为,应大力发展投研团队,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人员方面较大型机构而言处于劣势,这也是导致它们新发基金数量较少的原因。杨晓磊则建议中小型基金公司可以考虑将权益类FOF(基金中基金)和基金投顾业务作为打造自身特色的主要突破点。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

  实习记者 李海媛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