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渠:文化名村的古貌新生
2020年08月0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琉璃渠:文化名村的古貌新生

  经过了数百年的沉淀,如今的琉璃渠村有了些新变化。
 

  北京门头沟区是坐拥全市传统村落最多的区域。其中,琉璃渠村是最生动的样本,也正如一片琉璃瓦,折射出文化历史进程中的高光与黯淡。曾经的皇家琉璃之乡,因开山受限与市场收窄而熄灭窑火。而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的提出,为琉璃渠的重生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这一古村落也以新方式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砖加瓦。时至今日,新文旅产业项目的入驻撬动了濒临失传的技艺:老瓦厂升级改造为琉璃文创产业园。同时,古村落积淀的北京记忆不容抹去。琉璃渠村既要存续乡愁,又要续写新篇,寻找着保留与开发间的微妙平衡。

  · 绿水青山取代700年官制釉色 ·

  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00人,这样一座小小的琉璃渠村,其“色彩”却关乎整个北京城的“色彩”。

  琉璃渠村周边有丰富的页岩、叶腊石等矿产资源,当地人称之为 “坩子土”,用它烧造的琉璃不易开裂,百年不掉釉色。加之这一带盛产煤矿,交通便利,元代在此便为烧制琉璃设立了专管窑务的官员。清康熙年间,北京城内正阳门外琉璃厂迁至琉璃局,琉璃渠村成为皇宫建设专用琉璃制品的生产基地。

  时至今日,从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的专家还常常描述琉璃渠村缔造的盛景:“紫禁城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被马可波罗视为‘遍地黄金’,而这都来自京西琉璃渠。”

  琉璃渠村因琉璃光环,2007年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琉璃烧造技艺于次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机遇之下,琉璃渠村形成了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和琉璃烧造、农业、交通运输业组成的产业链。

  直到2017年,琉璃制造还是村里集体经济的主体。虽然制造出夺目的光彩,但开山、烧窑却一直在京西侵吞绿色。数十年以矿业为主的门头沟区一片黑白灰色调,这其中也有琉璃窑厂的烟尘。

  琉璃渠村的命运在2017年迎来转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出炉,再次指明门头沟为生态涵养区的组成部分,并且进一步明确推进三个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利用。由此,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积淀历史的厚重一隅,也面临转身。据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赵长安介绍,琉璃渠全村的开山烧窑于2017年被正式叫停。在此之前,村中700年官窑历史的北京明珠瓦厂则于2013年左右为故宫大修烧制了最后一批琉璃瓦后,熄灭了窑火。“早年工厂年产量能达到100多万件。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收窄,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门。”

  可以看到,北京市以“一城三带”为抓手,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的规划,也在偏居一隅的琉璃渠落笔着墨。“蒙尘”的窑厂关闭,绿水青山中正在酝酿一个全新的琉璃文创产业园。项目实施主体为金隅集团。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琉璃文创产业园或将延至年底开工,具体的筹备工作也在持续推进。“近期我们与区政府开会做了最终方案的沟通,目前已经完成整体概念设计,正进入施工图纸设计及相关手续办理阶段。”金隅投资物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子铭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了最新的进度。

  · 首个保留生产的非遗园区落地 ·

  根据去年底新发布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设想,项目将以琉璃重生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打造集琉璃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推广、琉璃体验式旅游、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占地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将成为北京第一个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主题园区。同时还将在园区呈现与故宫合作建立的故宫琉璃研究院。

  “虽然进度延期了,但是园区的主要规划没有大的变数,只有一些职能区域设计上的微调。” 王子铭称。

  曾经因窑火熄灭而遣散的琉璃烧造手艺人,又有机会在琉璃渠重操旧业,延续古法。据了解,园区中除了有手艺人工作室,还将让老窑恢复一部分的研究性生产。为了满足生态涵养前提下的环保指标,琉璃烧制也以煤改气,让天然气的温度曲线实现老工艺的效果。据赵长安介绍,目前保留的2000多吨本地坩子土,未来将满足为故宫年产1万件修复用瓦的需要。

  作为“国字头”的非遗,琉璃烧造正沿着北京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