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应用落地上,付英波对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更是记忆深刻。
他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在北京市海淀区以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统一调度下,旷视研发团队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AI测温创新解决方案。研发期间,有很多产品的元器件和产品的配件需要外部的协作或外部的供货。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城管会,包括工信部,在旷视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给了我们大量支持,让旷视的产品能够在关键时期顺利诞生和面世。”
这体现了中国AI产业十年来的变化,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那就是“产业发展动力由过去的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变成了政府驱动”。
目前,旷视推出的多类AI测温产品已经相继在北京191家超市、部分三甲医院等场景落地并投入使用,帮助各地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更安全的体温检测与人员管理。
旷视在北京的成功样本也开始在全国、全球范围复制。
“目前,旷视AI测温产品已在全国部分高校、政府大楼、商业园区、社区校园使用,成功落地泰国多家政府医院,除此之外,旷视的AI测温产品走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日韩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旷视相关负责人称。
· 从普惠个人到城市治理 ·
2015年,旷视开始提供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个人设备领域,考验的是技术,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不光要求有过硬的技术,城市本身的支持、开放力度也至关重要。”比达咨询分析师李锦清认为。
在6月发布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应用。行动方案指出,聚焦交通、环境、安全等场景,提高城市智能感知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2020年内推进1148处智能化灯控路口,2851处信号灯升级改造,三年内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换电站100个左右。
扎根在北京的旷视早在智能城市领域就有所布局,在智能城市建设中抓住了先机。2019年4月,海淀区正式发布了海淀“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未来五年,要将海淀“城市大脑”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台,建成持续演进、自主创新的新型城市生态。
为在全区率先建成“城市大脑”亮点工程,东升镇与海淀城市大脑科技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旷视合作,共建东升镇城市大脑。东升镇与旷视计划组建“东升镇城市大脑专班”,结合东升镇电子政务和视频基础建设水平的优势,围绕“城市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科技公园”等应用方向,构建“两个社区、两个公园、两条道路”,为东升镇城市治理、服务模式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019年11月,旷视与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围绕海淀“城市大脑”顶层设计规划纲要,向城市各类细分场景不断输出产品价值,用AI技术以及由此驱动的全栈解决方案打通城市脉络,部署真正具有万物互联意义的城市物联网络。
例如,针对城市管理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渣土车识别问题,通过前端IoT物联设备的接入和专用算法的结合,便可在边界路口或者微卡口对特定目标进行检测和识别预警,并向交管部门实时通报,有望解决渣土车超载上桥、违章限行、肇事逃逸等问题。
在付英波看来,“‘新基建’,不仅是要让互联网应用层嵌入更多的‘互联网+’的技术,更需要AI生产力的底层系统去赋能城市与工业场景。旷视在内的AI公司将推动AI在城市场景进一步应用,以城市操作系统构建起‘城市大脑’,配合以众多物联网设备组成的感知系统,去感知城市运行的状态和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好的视角和维度,为其决策提供更多的智能参考”。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对话企业家】
旷视总裁付英波:
AI必是数字经济下半场主动力
北京商报:旷视作为AI企业,对“小康之治”有怎样的认识?
付英波:AI公司应该让大众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让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环境变得更加智能化。在海淀公租房改造项目中,旷视将成熟的AI技术进行了先行先试场景落地,通过对物联网设备的智慧赋能、应用软件的重点升级,大幅提升了公租房区域管理安全性与居民生活便捷性。
北京商报: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期,AI企业对拉动宏观经济有什么帮助?
付英波:“新基建”正成为疫情之后企业降本增效的新发力点,也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的广泛运用,为AI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当前,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下半场。不仅要让互联网应用层嵌入更多的“互联网+”技术,更需要AI生产力的底层系统去赋能城市与工业场景。
北京商报:经济转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AI化的实现会呈现怎样的特点?
付英波:技术演进具有单点突破的特征,AI“新基建”很可能会在某几个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率先实现智能化,再反向催生基础设施建设。长远来看,AI一定会颠覆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经济社会的底座。
北京商报:AI能为企业客户提供什么价值?应该怎样帮助传统产业?
付英波:我们希望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采用AI技术降本增效,进一步驱动企业自身的商业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商业价值最大化。AI必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经济也将从人口红利转向AI红利。AI企业需要长期坚持,真正深入到传统领域。通过开源平台等方式,向传统产业真正释放AI生产力,降低传统产业使用AI的门槛,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全面AI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