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老字号乘风品质消费
2020年08月0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元:老字号乘风品质消费

  三元成为首都人民的独家“食谱记忆”
 

  每天早晨六七点,一瓶瓶新鲜的三元鲜奶通过遍布全北京市的300多个奶站,抵达70万户家庭。目前,三元鲜奶的北京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三元成为首都人民的独家“食谱记忆”,既来源于其自身在全产业链布局、加工标准化打造、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首都特有的市场、人才、科技等区位优势。

  三元在品类、品质、品牌、食安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首都牛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北京这座“首善之城”在迈向品质消费大潮中的直接受益者。

  · 70年,0.4到50公斤 ·

  “得奶源者得天下”,奶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关乎乳业整条产业链品质的基础性存在。

  看数量,1949年,北京人均喝奶0.4公斤;2019年,北京人均喝奶约50公斤,这70年里,北京年人均喝奶量提高了124倍。看质量,北京在奶牛养殖上,实现了从精粗分开一日三餐到全混日粮自由采食、从手工挤奶冰水冷却到机器挤奶预冷直冷、从纸质记录经验管理到信息系统现代管理。

  “从无到有”,在北京奶业“累土聚沙”的拓荒奋斗阶段,三元前身应时代之需而出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老红军樊士成牵着保障中央驻地牛奶供应的三头奶牛,从西柏坡出发,孕育了北京奶业的开端。那时,北京牛奶总产量仅200万公斤,年人均不足1斤奶。

  1956年3月,国营北京市牛奶站成立,也就是三元的前身,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省级奶站。1962年,在国务院、国家农垦局和市政府3000万元资金的支持下,北京先后建起40个规模化奶牛场,到1963年底,奶牛总数达到2.13万头,产奶量3.11万吨,使得北京市“喝奶难”的问题得到相对缓解。

  “从有到足”,在北京奶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壮大阶段,三元育种实现专业化和养殖规模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北京奶业发展进入黄金期。随着北京取消了牛奶凭票证供应,困扰了北京市民长达30年的“吃奶难”问题一去不复返。

  截至1991年,奶牛存栏达6.61万头,牛奶产量24.56万吨,年人均消费量增加到 23公斤。

  “从足到好”,在北京奶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品质提升阶段,三元自控牧场从源头保证品质水准。

  2008年之后,北京的散奶收购站和奶牛养殖小区加速退出,奶牛养殖实现了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北京乳品企业由重销量向重奶源转变,质量管理由检验检测向过程控制,再到风险预防转变。

  “好牛才能出好奶。这一方面需要依靠育种,另一方面也得靠饲养。”三元质量管理部总经理牛晨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 在源头找到品质初心 ·

  如果说好奶源是成就品质的基础,那么精良工艺在铸就品质好奶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喂牛靠铡草、挤奶靠手工、消毒用大锅、送奶使褡裢……”三元的一位老员工用顺口溜概括了过去北京牛奶的生产过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牛奶加工的生动写照,可谓“人工味”十足。

  进入60年代后,北京市乳品加工陆续淘汰了蒸锅式巴氏杀菌和“平锅法”的干燥浓缩等落后技术,逐步实现了乳品加工机械化,兴建了鲜奶、奶粉、奶油和炼乳加工厂,北京乳品加工开始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1984年,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和国际奶类项目的实施,北京牛奶实现了敞开供应;1985年,引进新型灌装设备,北京市消毒牛奶彻底告别瓶时代,全部产品实行了软包装。与此同时,牛奶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巴氏奶、超高温奶、花色酸奶、奶酪、无水冰激凌、宫廷奶点让人眼花缭乱。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多次对奶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从国务院到各级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十几项政策法规。

  在令中国乳业闻之色变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元不仅毫发未损,反而充当起了“利润奶牛”。三元发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尽管“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但三元在此期间销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三元主营业务收入为13.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71%。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