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胜远亲 街坊一家人
“双轨”教学 社区老年大学开启公益教育新模式
专业人才进驻养老中心
寓教于乐 垃圾分类迎来“趣味演练”
“家文化”让职工之家暖意融融
“红色观影”追忆峥嵘岁月
下一篇4 2020年09月0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邻里胜远亲 街坊一家人

 

  在杨丽华心里,始终装着她的邻居。这是和杨丽华相熟的邻居们对她的印象。

  她,是博兴街道赢海庄园社区的一位退休党员,是一位即使已经80岁高龄却依旧闲不住的热心居民。平时除了参加社区活动外,她还经常参与社区的各项工作,节假日巡逻值班、帮助社区大扫除等等。社区里谁家有困难了,她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也因此在社区拥有着好人缘。

  比她年长几岁的单阿丽,就一直跟杨丽华十分要好,参加社区活动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互相搀扶着来,活动结束后再一块回家,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不过,之前的单阿丽可不是这样。原来,由于家人在外忙于工作没有一起住,这位比自己年长的姐姐一直和保姆住在一起,家人陪伴的缺失,也让她此前性格有点“冷”,平日里不仅很少出门,也很少出现笑颜。

  得知情况后,闲不住的杨丽华开始悄悄琢磨起对策,决定想办法带老人走出“黯然神伤”的孤独世界。于是,从那时起,她便成为老人的专属“情报员”,虽然两个人的家住得有点距离,但只要参加社区活动,她必会绕个小圈,上门邀请单阿丽一起去。一开始,单阿丽还不愿意,一直推脱拒绝,可杨丽华没有放弃。发现“生拉硬拽”的方式行不通,她又转变策略,每次到社区参加完活动,她都拍一些好看的照片,然后把劳动成果带去给老人看。

  这次带来好看的编织垫,下次又带去美味的点心……一来二去,看着杨丽华手机中活动的照片,还有看着一张张笑脸、一个个有趣的手工艺品,单阿丽慢慢也动了心,终于,主动向杨丽华申请:“下次活动一定要带上我!”就这样,单阿丽脸上的笑容渐渐多起来,心胸也打开了。格外聊得来的两人还经常一起买菜做饭,感情越来越好。单阿丽感慨:“要是没有她,我自己还天天憋在家里呢!”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社区里,和杨丽华通过“患难”扶持出姐妹情分的还有钟秀芳。2018年的时候,老人被查出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这对于好强的钟秀芳是个不小的打击,再加上儿女工作又忙,不能长期陪伴,老人因心中忧思无人倾诉,心情也加倍低落起来。杨丽华知道后,主动前去安慰,带着钟秀芳去散心,陪着这位老姐妹上医院。得知老人白天总是一个人在家,她就买好菜,去帮忙做饭,陪着老人一起吃饭,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帮老人渐渐走出阴霾。

  去年3月,老人回到青岛后,杨丽华与老人的关系也没有中断,将自己对老人的挂念寄托在为其买的衣服上一同寄送出去,没事了,还经常跟老人打电话聊天,安慰老姐妹要积极配合治疗。这份热情帮扶的情谊,让钟秀芳十分感动,一直铭记于心。

  社区里,杨丽华热心助人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带动志愿者积极配合社区的工作,照料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出行、向困难地区捐衣捐款等等,不胜枚举。不只是她,她的家人也都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每当说起这些,杨丽华总是摆摆手说:“这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的,自己岁数也大了,能体会到老人的心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能帮助到有困难的人,对自己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说起来,不论居住在安静的远郊乡下,还是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只要一提到邻里关系,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这或许也正说明人们对和谐融洽邻里关系的向往。面对陌生环境和不相干的人,与人亲近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但杨丽华选择主动迈出这一步,让乐于助人的家风走出家门,走进楼道,走向社区,用心演绎着平凡的感动,从而使邻里之情胜过了“远亲”,让街坊邻居“亲如一家”。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