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9月6日,经开区企业冠捷显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捷显示”)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这个星期天比正常工作日还要忙碌。冠捷显示接到的显示器产品订单已经排满接下来的两个月,月产量也一度突破60万台,刷新了厂区单月产量的纪录。虽然产量快速攀升,但冠捷显示整个厂区水耗却没有增加。
从一张冠捷显示供水管网图能看出端倪,设置在厂区的大型污水回收池,收集着日常产生的污水,同时回收“海绵城市”项目收集的雨水。储存污水通过处理设施,达到高品质再生水的纯度后,再重复利用,以此稳定控制水耗,即便是扩大生产也不增加水耗。
冠捷显示的节水举措及达成成效,是全区水循环利用的一个缩影。地处北京东南五环外、京沪高速旁的北京经开区,是北京市的实体经济主阵地。一个产业项目聚集的区域,却不是耗水大区,通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的建设运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创造全市高经济增速的同时,万元GDP水耗仅有4立方米,是全市的1/4。
实际上,经开区从建设之初,就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污水处理严格管理。随着一个个大项目落户区内,环保部门在项目建设初期就要求配建污水处理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达到相应的指标才能投产运营,而环保部门执法人员随机检查检测污水排放指标,避免工业生产污染河水。
到了2000年,经开区核心区15平方公里已然厂房林立,成了规模。靠每家企业单独进行污水处理,处理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而生活区的污水处理能力也显得不足。经开区用不到一年时间,建设了第一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将核心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生活区污水100%收集。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处理能力,可将收集来的污水100%处理,达到统一标准后进行排放。
单靠污水集中处理,节水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经开区决定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建设再生水厂,处理达标的污水再经过加工,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向区内企业供应。2008年再生水厂建成投产,日产水量达到2万吨,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得到区内众多企业的认可,纷纷停掉自来水,将再生水应用到生产中,经开区也率先建成了全市节水示范区。
2010年,京东方八代线将要落户经开区,是当时全市最大规模单体电子项目。然而,该项目设计用水量达每日3.8万吨,相当于当时全区总用水量的一半。国家相关部委考虑到北京市没有这么大的水量来支撑,审批事项悬而不决。
京东方八代线项目正在发挥的新型显示产业的拉动作用,是经开区在引入项目之初预判到的,也是决心将该项目引入的原因。没有水量支撑,经开区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生产不动新水,用再生水来支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开区立即将东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到日处理量5万吨,并修建管线将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水引入,每日引入量达2万-2.5万吨,保障充足的水源。随后采用核心区再生水厂建设工艺,在路东区污水处理厂内建设了日产水量4万吨的再生水厂。当京东方八代线投产后,工业用水完全应用再生水,实现了“生产不用新水”的目标。
随着经开区产业区域规模不断扩容,落户项目不断增多,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达到3座、再生水厂2座,保持全区污水100%收集处理,京东方、康宁、中芯国际等数十家企业应用再生水。据测算,经开区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以上,占工业用水总量的55%以上,截止到去年底,全区再生水量突破1亿吨,相当于50个昆明湖,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开区工业企业的“第二水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经开区发布的《亦庄新城再生水利用规划》提到,将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再建1座高品质再生水厂、4座普通品质再生水厂,预计到2035年,亦庄新城范围内将拥有7座普通品质再生水厂、3座高品质再生水厂,再生水利用总量达到48.5万立方米/日,高品质再生水为9.9万立方米/日。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水需求量较大,将在该产业聚集度较高的路东区,布置高品质再生水管道和3座再生水厂实现管网联通,形成环状联网供水,保证辖区内企业的用水安全和用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