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首创的 “文明码”,引发外界热议。随后,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注意到了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议论,“文明码”正处于测试阶段,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不存在强制行为。
据江苏苏州公安官方微信,从9月3日起,“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该功能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与此相对,“文明码”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
倡导文明新风尚,以正向激励为原则。按照城市管理者的逻辑,“文明码”的设计动机很好理解。但从不同个体的横向维度看,社会大众因身份背景阅历的不同,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自我行为准则。从同一个体的纵向维度看,相同行为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定性。由此判断“文明码”的好心,未必能办好事。
复杂的文明,简单的分数。“文明码”引发的争议,说白了是城市治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质疑。这些质疑包括谁有权给文明赋分,确定文明的标准和分值?人性是复杂的,文明多面,如何通过赋分不同事项,公平、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文明争议之外,“文明码”功能所涉及的信息收集,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担忧。公权力过度介入私人和道德领域,在边界和尺度上一再试探,最终势必折损公信力。长期以来,全社会形成法治与德治的共识,即文明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法治兜底,德治拔高;而政府行为的准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就不得随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
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一个人,以分数来划分阶层,很多网友由“文明码”联想到的《黑镜》中相似的情节。编剧意在讽刺点赞社交、评分社会里的虚伪,也在假面人生中不经意间透出一丝悲凉。当一个社会靠着分数来评论个人的优异、品质等各种方面,是不是本身也是文明的“倒退”。
政府是重要的决策机关,每一项决策都深刻影响到公共生活与公共利益。决策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也会影响众多公民的正常生活。公权力,应该以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服务为基本义务。
文明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为重,政府只能实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而不能违背和侵犯公民权益。而但凡触及公信力,务必慎之又慎。不要随便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变成不假思索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