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晓钰)刚进驻潘家园市场一年多时间的于跃,带来了厚重古意中折射五彩光晕的玻璃老物件,涵盖器皿到饰品等多个品类。由于人们普遍对于玻璃的认知远不如瓷器、玉器、青铜,身为资深古代玻璃器鉴定师,于跃常常在市场内外担负起科普玻璃知识的角色。在微博平台上,他的视频鉴赏分享受到数十万粉丝的关注。
谈及鉴藏经验,于跃表示判断一件玻璃器的年代很考验人的眼光,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门道。对于市面上流行的仅凭“蛤蜊光”就认定其为老物件的说法,于跃做以澄清:蛤蜊光是辨别新老器物最有参考性的一点,但没有蛤蜊光的玻璃不一定不老,有蛤蜊光的玻璃不一定很老。“玻璃器的蛤蜊光类似青铜器的锈蚀,也有老器物没有或者钙化了。很多仿品是拿脱落的蛤蜊光往假货上黏贴。所以真的蛤蜊光是可以脱落的,人工黏贴的是掉不下来的。”
于跃同时提示,老玻璃器的造假近年来比较常见,主要是夸大年份。“老器物表面层层流淌的丝状感难以仿制。除了看光气、质感,最重要的是看器型,不要光想着捡漏,稀有的器型通常不会出现在地摊市场上。”
公开资料显示,玻璃制品在中国器物发展史上并非主流,存世量少,研究者少。通常价格不高,入门相对容易,但于跃介绍,顶级作品的拍卖价格也能过亿:“201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出自恭亲王奕府中的珍宝以2.07亿港元天价成交。这些传承有序的老玻璃器可以说是顶级收藏了。”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民间的老玻璃器涵盖器皿、饰品等多种品类。在于跃的店铺中,可以欣赏到花器、地砖、药瓶、帽花、纽扣等多种多样的老玻璃物件,千元至万元级别不等。虽然收藏受众不及瓷器多,但凭借通透的质感和流云般的色彩,玻璃器有着不可代替的魅力。谈及藏家群体,于跃表示:“现在有很多人是慢慢从瓷器收藏演变到玻璃器收藏的。他们比较喜欢器物类的东西,对器物的审美比较好。接触多了之后,这些客人就会慢慢喜欢上玻璃器的气韵,醉心于它的工艺。”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玻璃器物的制作没有模具完全是手工吹制而成。所以器型均衡周正的老物件实为难得,受到藏家的青睐。
在于跃看来,玻璃器收藏受众虽窄,但也涵盖各个年龄层:“有年纪大的藏家,也有很多年轻人。一些年轻设计师做置景空间,少不了采用玻璃器物的元素。我们常见的一处设计空间内,玻璃花瓶搭配上特定的灯光和植物藤蔓,氛围感就出来了。”
谈及收藏前景,于跃表示正因玻璃器收藏尚属小众,才更有空间与潜力:“就像瓷器一样,早先大家对瓷器认知度不高,但现在大家想去买的时候发现已经买不动了。钱币也是如此,这几年的钱币已经是火得一塌糊涂了。真心喜欢玻璃器的藏家可以趁早入局。收藏可以考虑冷门品类,一旦炒起来,再去追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