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9月22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在经历了年初疫情冲击及反复后,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于8月实现由负转正,高技术制造业、民生类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卫生防疫等投资增势迅猛。
具体而言,北京全市投资实物工作量已于6月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前8月全市投资增速为0.6%,较年初大幅提升约2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达到47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7亿元。
重大项目开复工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北京市继续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高精尖产业“3个100”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超2500亿元。据统计,前8月,“3个100”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超1600亿元,支撑全市投资1/3以上;120个市重点工程新建项目实现开工64项,较去年同期增加8项。为应对疫情、保持项目开工建设接续,每季度压茬推进160个市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456个、总投资超4400亿元。
在保持投资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投资对补短板、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愈加显著。北京结合其首都功能定位,逐步完成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在全市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的同时,“北京智造”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也不断增强。期间,一批重大集成电路项目引进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生物医药“一南一北”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北京奔驰制造改造升级、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第三代先进半导体业标准化厂房、甘李药业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前述项目投资年内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前8月完成196.7亿元,同比增长8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133.8亿元,同比增长133.4%。
与此同时,在今年国内投资“两新一重”定调下,北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例如,上半年新开通5G基站5135个、累计开通2.25万个;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规划建设,累计开放151条、504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国家车联网基地、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建成启用。前8月,全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7%,高于全国155个百分点。
受年初疫情冲击,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不稳。国内财政积极性空前,但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表示,国家财政支出需要靠一定杠杆效应带动民间投资兴起。虽然现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了一定修复,但总体而言依旧偏低。
5月份发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两新一重”精准发力,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北京市也将激活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活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何引入“源头活水”?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推动实施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等,北京市还发行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132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38亿元,资金直接投放到超150个重大项目,有效缓解项目因疫情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建立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落实阶段性税费减免措施;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召开2020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对接融资需求超3000亿元等。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逐渐释放着活力,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持续拓宽“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民间投资空间,聚焦民间投资参与意愿较强的新基建、传统基建、城市有机更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力度。据统计,前8月,公开推介总投资超1100亿元的100个项目,项目数量较上一批次大幅增长64%。1-8月,民间投资完成1572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达13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关于未来,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建议,后期要进一步引导民企参与全周期建设经营,进而充分激发民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