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吴冠中逝世10周年,无意中从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中看到他对文学与艺术的评价,尤其是他对鲁迅的尊崇,说一生最爱的“梵高、鲁迅与爱妻”三人中,鲁迅排在了前面,说100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
不负丹青 甘于清贫
2016年,吴冠中的《周庄》在保利春拍中拍出了2.36亿元的天价。这十年来,吴冠中一直就是国内现当代油画拍场上的标杆,他与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旅法画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学成后赵无极和朱德群选择在巴黎定居,吴冠中则回到国内,用中国水墨画的线条来画西方抽象画。他一生甘于清贫,为画痴迷,同时笔耕不辍,在84岁高龄时,吴冠中回忆自己的绘画人生却用《我负丹青》来做结。
与其说“他负丹青”,不如说“丹青负他”,吴冠中是艺术界有名的“艺品和人品”都绝佳的人。
赵无极晚年回国去拜访老友吴冠中,他没想到身价上亿的吴冠中居然住在一栋非常破旧的居民楼里面,而且家里还没有厕所,这让赵无极感动得落泪。这样的居住条件自然没法与赵无极巴黎的豪华画室相比,甚至无法与国内很多没有多少名气的艺术家工作室相比。
吴冠中在自传里表示“有点尴尬”,在这样的环境招待老同学。吴冠中一生甘于清贫,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巴黎,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回国,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院任教,他历经了很多的磨难,但对艺术和祖国山水的爱从来就没有改变。陈丹青评价吴冠中“一生都是文艺青年”,敢于追求“艺术和人生的真”。直到晚年,他还像一个“苦行憎”一样到西北沙漠写生。
相依为命 风雨无阻
用今天的话说,吴冠中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他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偏远的乡村,15岁考上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院,他在一次画展中认识了朱德群,从此便喜欢上绘画,不顾家人反对转学艺术。1946年,他考取全国公费留学巴黎高级学术学院第一名。1948年,他远在巴黎,而新婚一年的妻子却在家待产,他把对家乡、妻子的思念化成“燕子”的意象通过笔端表达出来。
“一生爱一个人爱一件事。”吴冠中做到了,同样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却在岁月动荡、乱世漂萍中选择“出家”,吴冠中却“不负丹青不负卿”,他没有跟随当年的“自由恋爱”潮流,而是一生与妻子相守,吴冠中喜欢在外地写作,风雨无阻,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妻子心疼他,便在他身后撑伞。
在《我负丹青》中,吴冠中写到“非典时期”,病毒将人们推向生死的边缘,今年新冠疫情也是如此。吴冠中在书中说,“我们住的工作室离人群远,成自然隔离区,两个老人天天活动在龙潭湖公园中,相依为命。老伴说,工作室本是你专用的,不意竟成了我俩的‘非典’避难所”。
在龙潭湖上,吴冠中隔着时空回顾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褶,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但因着夫妻相互扶持,一起经历风雨,虽然岁月如晦,但依然可以乐观面对。
一生痴迷于视觉之美
晚年得了肝硬化,吴冠中已经行动不便,可他不顾家人劝阻,依然坚持外出写生,吴冠中说自己即使死也要死在画架前。这与音乐家亨德尔很相似,亨德尔就是在指挥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时在舞台上逝世,这对艺术家来说,则是莫大的荣耀。
吴冠中把他对绘画的爱比作婚姻,他曾在青年时代爱过文学,有一段时间他犹豫不决,是选择文学还是绘画,但他最后选择与美术结婚。“从此我生活在审美世界中,朝朝暮暮,时时刻刻,眼目无闲时,处处识别美丑,蜂采蜜,我采美。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创造视觉美是我的天职。”
他的足迹遍布江南、西北高山,也深入到深山老林,犹如一位猎人,在追逐他心目中的“美人”。
“美感即像白骨精一般变幻无穷,我寻找各种捕获的方法和工具,她入湖变了游鱼,我撒网;她效仿白鹭冲霄,我射箭;她伪装成一堆顽石,我绕石观察又观察……”使尽绘画十八般武艺,寻找美捕获美。
他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气韵和线条之美来画风景画,使他的油画富有动感和诗意之美,虽然他最后没有从事文学,但文人的审美和追求却融入了他的绘画中,从而创造出一种东方审美的抽象画,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吴冠中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在他晚年时,他亲手毁掉了300幅自己不满意的作品,这让很多人惊呼“吴冠中烧了好多豪宅”,此时他的作品已是市场“硬通货”了,可他不想让不好的东西留在世上,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美的不倦追求,而不是为了商业价值。
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