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监管网 央行拟建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天津银行
下一篇4 2020年09月2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化监管网 央行拟建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以下简称“联合贷款”)再迎监管规范。9月24日,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透露重磅信号,将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该类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同时,规范互联网贷款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分析人士看来,建立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是在规范化、制度化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细化监管网,提高对相对较高风险业务的监控,意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建立非现场监管系统,强化资金流向规范与支付风险监测。

  欲纳入MPA考核

  近年来,联合贷款业务蓬勃发展,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使得银行在贷款效率、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与之对应的是,联合贷款业务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等问题和风险隐患。“目前联合贷款的规模比较大,已经引发监管关注。”一位银行业资管人士直言,联合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加以监管和规范。

  为此,范一飞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该类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称,央行拟建立的互联网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成为监测和评估互联网贷款风险的基础制度之一。基于专项统计数据情况,来识别银行互联网贷款的风险状况,并将此纳入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之中。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亦表示,一直以来监管部门都在推动更多非标、表外的商业银行信贷和类信贷业务纳入表内,以提高监管对商业银行行为的掌握程度,并方便进行风险控制。而此次建立专项统计制度,则是在规范化、制度化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细化监管网,提高对相对较高风险业务的监控。

  规范资金流和信息流

  互联网联合贷款和以往普通贷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线上互联网交易,所以信息流是核心指标,同时因为是联合贷款,也和商业银行资金流密切相关。范一飞同时提到,要加强功能监管,防范个人过多负债,对学生等特定群体强化专项业务管理,规范互联网贷款资金流和信息流。

  “目前银行与联合贷款更多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但是也会造成信贷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隐藏着很多风险。”上述银行业资管人士表示,监管此次发声有助于规范联合贷款行为,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把控责任,短期内会限制联合贷款的高速增长,长期有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为补齐制度短板,促进联合贷款业务规范发展,早在7月银保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就提到,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按照互联网贷款的区域、行业、品种等,确定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上限,对期限超过一年的上述贷款,至少每年对该笔贷款对应的授信进行重新评估和审批。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看来,央行此举主要是从保护消费者,尤其是保护学生等特定群体角度,重点监督涉及这些特殊群体联合贷款机构的资金流与现金流监控、监管。进一步规范业务开通流程,打击信息采集中存在的报复条款等。同时央行也意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监管方面的应用,建立非现场监管系统,强化资金流向规范与支付风险监测。

  对资金流的监管,反映了央行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可能衍生出的信贷和资金风险积累问题的担忧。陶金强调称,同时,提出将此类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范畴中,也体现了央行对于此类业务继续加强监管的决心。对于信息流的监控,则是在《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保护,并借此规范信息流在银行合作机构和同业之间的流动。

  银行整体核心风控承压

  作为批量拓展零售信贷业务的方式之一,联合贷款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容易引发不良率升高等问题。陶金直言,对于较为强势的助贷方,中小银行参与风控的程度确实并不是非常高,尽管强势助贷方的风控能力也有一定保证,但对于银行而言,仍然存在潜在风控漏洞。而对于相对弱势的助贷方,银行并非单纯作为资金方,而是更自主地进行风控和授信审批。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分级保护,可能会让银行与合作机构的联合贷款等业务前景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周茂华看来,银行与互联网的联合贷款,钱是银行出,风险最终也是银行承担,此前联合贷款急速扩张容易出现部分互联网平台未把好客户资质审核这道关,导致客户资质良莠不齐;除此之外,不同银行风险能力不一,短期这种联合贷款快速膨胀,银行整体核心风控压力不小。监管层明确守住风险底线,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规范行业发展,压实各方责任,严把准入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让银行及互联网等中介机构回归各种服务本源。

  于百程预计,央行通过摸底了解银行线上消费贷款的基本情况后,下一步可能根据摸底情况,有进一步的资金流向等方面的监测和监管措施。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宋亦桐

  相关链接

  支付机构超范围信贷业务将遭严打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宋亦桐)9月24日,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希望这类机构提高站位,积极配合监管,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

  数字化浪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据安全都给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更高更严要求,要加快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就要加快转变数字化发展理念。此外,要加快完善新发展格局支撑,产业各方要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衔接产供销,畅通流通体系,促进“双循环”。范一飞透露,央行将继续深化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合作,推动数据自由充分流动。加快数据商用步伐,让产业各方能找到数据、用上数据,形成用数据管理决策的行业氛围。

  同时,还要加快优化数字化协同治理,范一飞表示,数字化发展跨界融合对协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要以大力整治跨境网络赌博为靶向,不断深化支付产业数字化协同治理。政府部门、自律组织、持牌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各方要继续携手前行,在治理跨境赌博资金链方面共商共治。支付清算协会要切实担起责任,运用支付清算数据,加大对无证经营特别是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的监测,采用全链条、全流程、穿透式分析方法,有效监测资金转移,为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等工作提供支撑。

  在风险防范方面,范一飞认为,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虽然具有融合性、智能化特征,但绝不是任性发展、无序融合,必须坚守安全底线,从事金融业务必须受监管、必持牌照,持牌机构务必回归业务本源、聚焦支付主业。

  易观泛金融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监管层的讲话可以看到,监管层目前已经注意到了支付机构超范围信贷业务方向可能引发的杠杆风险。未来机构想要继续通过信用支付产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可能还需要更加慎重和注意产品创新,从源头上把控风险。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