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内看不到人员,整齐排列的设备却相互配合自动运转,走出厂区来到控制室,工作人员只需按下一个按钮,所有设备自动启动、自检、系统传输、数据关联进入生产流程……近日,记者走进经开区核心区经开再生水厂看到一幕智能制水场景,这是亦庄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亦庄水务”)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的,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形成的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智能制水母工厂,还能根据产业需求快速复制建设,让生产项目不用新水,为亦庄新城产城融合建设提供用水保障,为园区用水节约发展创造“亦庄模式”。
经开区有两座再生水厂,生产的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已经成为支撑产业项目的重要水源,特别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耗水大企业,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已经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企业扩产,配套企业加速聚集,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需求量持续增加。亦庄水务通过升级经开再生水厂智能制造水平,创新打造亦庄智水工厂,提升再生水产量、供应量及产量,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在经开再生水厂扩建工程中,亦庄水务在现有的微滤+反渗透工艺基础上,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低压反渗透膜代替了常规反渗透膜,实现了生产能耗更低、膜的寿命更长、水质保障更稳定。同时开发了多传感器系统,让传感器信号保持实施稳定,将整套工艺6个单元模块、70多台设备数据统一到一个平台,实现整个厂房不需要人员进入其中,通过数据反馈掌握运行情况,在控制室一键就能实现全面操作,连此前需要人员处置的清洗报警,都能根据数据分析判断通过操作按钮进行修复。扩建升级后的智能水厂,在不增加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了高品质再生水生产能力提升30%,提升量达1万吨。再生水品质也大幅提升,产水电导率从原来的200us/cm左右,下降到40us/cm以内,对于生产线大量使用超纯水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企业来说,可省去前端处理的多道工序,不仅降低了企业在水处理设备上的投入,还将用水成本降低了20%-30%。
“这只是智能水厂建设的1.0版本(自动化水厂),接下来还将继续升级成为智能水厂(自学习型水厂)。”亦庄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勇说,按照能测、能传、能感、能控、能决策的建设思路,将在1.0版本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升级到2.0版本,实现自适应的MES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在生产管控、资产管理、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应用,提升支撑智能工厂的信息化能力,实现具有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特征的智能工厂基本框架。当升级到3.0版本,可实现自学习的AI智能制水工厂建设,形成智能感知、人机协同、知识员工、业务模式、实时决策等多种智能应用,较全面实现全业务链的经验管理智能化。
在智能水厂推进建设中,亦庄水务还探索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制水原型母工厂概念。常规的水厂缺少整线设计概念,亦庄水务升级的智能水厂的生产平台是模块化的,有独立单元控制体系,还能通过交互进行传输信息、自动调配,线下有管控体系与线上的模拟体系相统一,解决了行业中水厂数据孤岛、数据传输、数据不匹配、数据延时等问题。如今,亦庄水务智能制水原型母工厂概念在智能制造体系评审鉴定中,行业专家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入选工信部、科技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节水行动计划》,整个系统平台还顺利取得了国际商标(AquA-In System for Industry)。
所谓的原型母工厂,就是在行业领域内形成了标杆工厂,还能将整个工厂复制建设推广,让更多同样的厂房创造出同样的产品质量和产能。亦庄水务智能制水原型母工厂,正准备在路东区电子制造基地和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复制建设,支撑数据存储、电子芯片等公司生产用水,同时也在亦庄新城范围内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园配套建设,用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开区从建设之初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污水处理严格管控,100%达标处理,将处理后的污水再回用产业和环境,在创造全市高经济增速的同时,万元GDP水耗仅有4立方米,是全市的1/4,这背后经开区引导亦庄水务建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了生产与生活的用水矛盾。让生产优先使用再生水,新水主要供应百姓生活和食品医药行业,通过多水联调,将处理达标的水持续向河道输送补充,在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作用。在亦庄新城产城融合建设中,还将推进高品质再生水的配套建设,让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达到平衡,支撑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