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成即配物流必需品
2020年10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达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兼首席技术官杨骏:
智能技术成即配物流必需品

 

  《北京商报》:疫情让即时物流行业的哪个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的亲身感受如何?

  杨骏:即时物流的需求端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线下商家线上化趋势加强,B端和小B端的即时配送需求迅速增长;第二是像当年的非典催化养成了消费者电商购物的习惯,此次疫情也让大量的消费者养成了即时消费的习惯,在C端层面进一步催生了即时配送需求。

  疫情后,原先对线上化还存有疑虑的商家几乎都转变了思路,线下实体线上化(电商化)成为社会和行业共识,即时配送平台作为即时消费的“基础设施”,也迎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过去我们要主动寻找品牌和商家,对他们介绍即时配送服务有什么优势,经过疫情,现在是许多商家主动找到达达快送,希望我们提供即时配送服务,即时配送的价值正得到品牌、商家们的全面认可。

  原先,有即时配送需求的C端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且许多用户的使用频次不高。经过疫情,三四五线的大量用户也开始了解和使用即时配送服务,原有的一二线用户的使用频次也大幅上升,一旦养成了更便捷的使用习惯,不管是商户还是用户,都很难再回到过去了。

  《北京商报》:无论是疫情加速了到家配送还是消费者诉求越发强烈,上门配送体系逐渐健全。但仍有不少声音质疑到家配送的发展较为“粗糙”,投入产出比仍需优化。您认为到家配送目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需要如何优化?

  杨骏:即时配送的最优效果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即时配送是一个定制化属性非常强的行业,每个品类、每个商家、每个城市、每个门店的需求都不一样,只有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才能够达到“最优效果”。以达达快送为例,针对连锁品牌商家,达达快送全心达服务定制化混合送运力模式“众包+驻店运力”,高效应对订单波峰,在保障履约的同时降低成本;定制化配送服务,满足商家独特的配送需求和品牌形象;针对商家的需求,搭建专业的运营支持团队。

  目前,头部即时配送平台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也有多家巨头布局即时配送市场,后续的竞争会更激烈。但是这一阶段已经不是粗放型的竞争态势,即时配送进入了差异化、精品化的竞争阶段。只有通过技术兼顾效率和成本,才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即时配送服务。

  比如我们开发了智能订单指派等功能,让平台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在即时配送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网络效应,运力规模越大,订单密度越高,订单密度越高又会带来更多骑士以及更高效的配送。体验更好,运力规模和订单规模随之也会进一步扩大。

  《北京商报》:在过去一年中,您会选择哪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行业的发展呢?

  杨骏:我会用全品类与全渠道、下沉、精细化三个关键词总结过去一年即时物流行业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用户即时配送需求的多样性增加,餐饮、商超、手机数码、酒水、证照文件等品类边界不断拓展。过去的一年是即时零售全面发展的一年,作为即时零售的核心基础设施,即时配送平台也全面迎来“送万物”时代。其次,原来线上的订单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但是随着线下实体纷纷发力线上渠道,订单的来源也变得复杂,官网、App、小程序等渠道订单越来越多,即时配送平台需要对来自各个平台的全渠道的订单进行接入和分析,然后统一处理。这对即时配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拥有全渠道订单接入和合并处理能力的配送平台,才能保障即时配送过程的准确、高效。

  在下沉方面,过去,即时配送订单量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即时配送需要几年时间逐步去拓展,但疫情让这个过程全面加速。

  其次,对于精细化,可以说经过此次疫情,即时配送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和平台效率均有飞跃式的提升,各类技术在实际业务层面的运用也更为精细。“一刀切”等粗放式配送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和商户需求,提供精细化的即时配送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