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凭借显著的技术牵引及产业带动作用备受关注。
9月中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采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将吉林长光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有专家表示,此次发射任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两年内迎来万亿级市场规模,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保守估计,未来5-10年中国的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商业航天市场已达8362.3亿
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始于国务院在2014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航天活动。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首次把“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围。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有业内人士预计,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两年内迎来万亿级市场规模,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目前,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0家,而上市公司也超过了20家。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鸣表示,“目前,全球仍有约80%的区域(包括海洋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等)近50%的人口无法上网。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基础设施薄弱,大规模建设地面网络系统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卫星通信将为这些区域和人口的网络覆盖提供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海域、空域与地面网络连接的难度很大,天基互联网是已知的唯一解决方案。这个巨大的互联网鸿沟将对宽带卫星通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会给商业航天带来巨大产业机遇”。
5-10年内呈指数级增长
日前,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中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让快速发展的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此次发射任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不仅一次性将9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了同一个轨道面的部署,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高频次奠定了基础。”火箭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鑫说。
面对商业航天的蓝海市场,火箭院也将展开全面布局。据介绍,火箭院正在依托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打造商业航天平台,发挥平台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三大作用,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应用发射任务为新起点,初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商业运营。
“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在未来5-10年内呈指数级增长。”潘军指出,截至2019年末,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
潘军透露,保守估计,未来5-10年中国的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转自《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