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常蕾)11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市政府关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2018年1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介绍,《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任务将于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点)共计1989所,在园幼儿505163人,北京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7%。
具体来看,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期间,北京市共增加学位179550个。其中,连续三年通过实施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40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93140个;各区通过挖潜、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等方式增加学位35349个;各区通过引导无证园改造提升备案为社区办园点增加学位51061个。
截至10月,北京市台账上还有252所无证园正在整改,均未开园,原在园幼儿已妥善安置。按目前方案,140所将进一步规范审批为民办园或备案为社区办园点,112所因条件确实无法达到办园基本要求,相关区将依法稳妥取缔。
“三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市对区学前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共安排了110亿元,比2015-2017年转移支付学前专项投入增长51.27亿元,增幅为87.3%。”刘宇辉说。
不过学位总量仍需增加,区域性短缺依然存在。“当前我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虽已达到 90%,但距离实现幼有所育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距离。”北京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玉芳表示,学前教育学位分布不均、区域性局部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区域“入园难”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继续挖潜扩增学位的难度较大。
对此,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继续解决建成时间较早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建未建、挪作他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开展新一轮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探索除小区配建之外的幼儿园建设保障新方式,规划等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闲置场地场所改建为幼儿园。
此外,师资培养速度还不能满足扩增学位的迫切需求。非编教师与在编教师还没有完全实现同工同酬,其他国有单位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中教师待遇仍然偏低,教师流失率较高,队伍不稳定。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有的师资培养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研究解决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的路径办法和长效机制,继续推动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有力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不断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
刘宇辉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各类型幼儿园教职员工全员培训制度。推动非教育部门办园,逐步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坚持普惠性幼儿园用于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占保教费收入和生均财政定额补助收入之和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
现有财政补贴和收费标准,仅能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维持一般水平的运转,缺少必要的发展经费支持。2012年制定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相对于近年来物价涨幅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经偏低,其他国有单位投入学前教育经费的渠道和路径还不畅通。
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抓紧研究政府、社会、家长多元投入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测算分担比例。科学核定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成本,加大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统筹支持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动态调整生均财政补助标准,合理调整普惠性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