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区里有很多的垃圾池,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异味,现在这些垃圾池都变成了绿地,小区的环境一下就好了很多。”北京经开区博兴街道赢海庄园的居民李大爷说。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以来,赢海庄园社区循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提升,围绕社区垃圾分类4+4+1的回收形式,打造属于别墅区特色的垃圾分类运行模式,达到8个100%标准的创建工作。
撤桶并站
60个垃圾池还原成绿地
赢海庄园社区是典型的别墅型小区,占地面积大、楼栋多、住户分散,之前物业为了方便业主倒垃圾,便在小区里设置了64个垃圾池286个垃圾桶。为持续深入推进、全力落实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赢海庄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主动上门了解居民意见,研究“撤桶并站”可行办法。
“如果点位设置不合理的话,大部分业主去垃圾投放点需步行很长时间,有的来回一趟可能要花上半小时,如开车去扔垃圾,更会造成小区内部道路拥堵,也有诸多不便。”赢海庄园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既然搞就索性搞得彻底,撤销垃圾池内的垃圾桶。但也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让部分居民感到不方便。可在随后的民意调查中,顾虑被打消了。垃圾分类“撤桶并站”工作启动,社区向每家每户发放意见征询表,同时向居民们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告知分类工作要求。“没想到民意反响非常好,都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工作。”随后,社区将60个垃圾池还原成绿地,建设4个固定垃圾桶站并提供4辆流动车每天7:00-9:00、17:00-19:00、19:00-21:00三个时间段集中回收垃圾。
桶边值守促分类
以身作则树榜样
按照《条例》,每户居民需从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早上7:30-8:30、晚上18:00-20:00是垃圾集中投放时间。社区为此成立了1支文明劝导队,每天4个班次、每班2小时的机制,以网格划分的原则对原有园区各条道路及单元门口进行检查和监督,巡视过程中对乱扔垃圾现象及时报知园区保洁和分类指导员回收清理。
赢海庄园社区老年人较多,志愿者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虽然年龄大但热情丝毫不减,积极报名桶站值守,坚守分类第一线,每天19:00-20:00高峰投放时间准时来到桶站前,蹲点督促,尽职尽责,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以身作则带动家人、邻居,传递正能量。
此外,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还针对楼内每户居民进行上门宣传和分类指导,并实施数据实时统计机制,由志愿者详细记录居民垃圾投放的分类情况,汇总形成一家一户的家庭绿色日志。这些居民们都看在眼里,“就冲着他们,我们也要把垃圾分类做好。”有了前期的预热、志愿者的指导,垃圾分类氛围很快形成。
走通“循环链”
引领文明新风尚
垃圾分类工作要走通“循环链”,社区一边推进垃圾分类,一边在推行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拆池还绿的改造让居民认领种植,提升参与感。即对建设的1个垃圾驿站进行文化提升,在1000多平方米裸露的土地上种植草坪,驿站四周黄杨、月季围绕,内部绿植簇拥。对年久的墙体进行了刷新改造,让它成为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文化墙,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社区内垃圾分类的理念,也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垃圾分类驿站”的定义。“驿站名字的头脑风暴让居民根据建成实效进行起名,最终选取居民起的名字——赢海洁驿。”同时,通过“变废为宝”垃圾变有机活动,把居民们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转变为可利用的有机肥料,提高居民“垃圾分类 源头减量”的意识,既减少了社区垃圾的排放,又培养了居民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垃圾分类落实。
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赢海庄园社区还对小区内4个固定桶站进行升级改造,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架,配有指导分类的知识、垃圾清运公示牌、LOGO、回收时间及方便居民投放的手拉环、照明灯、破袋刀具等。
“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居民的理解,党员和志愿者的付出。”赢海庄园社区负责人说道。赢海庄园社区拆池还绿不只是环境的提升,更是一种新时尚、新生活的开始,这个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激发工作人员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参与分类的热情。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