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实——东红门
感受恩格斯的深邃洞察力和高尚人格
北京的美
走进书法
清朗冬树
大自然奏鸣曲
下一篇4 2020年12月0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实——东红门

张友才
 

  东红门位于南海子皇家苑囿东海子墙中间偏南,因仅是座一个门洞的苑门,因此又被称为“东小红门”。

  史料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始建南海子皇家苑囿开辟东红门时,原本不在这个位置。而是辟建在了凉水河南岸。后因被洪水冲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借海子墙由土墙改砌砖墙之机,才将东红门移到凉水河北岸后来的位置。

  别看东红门仅是个一洞门的南海子便门,由于门外就是畿南重镇马驹桥,明、清两代帝王在驻跸南海子期间,都喜欢到马驹桥镇游幸一番,而东红门是必经之门。因此,要说东红门,必先从马驹桥说起。

  马驹桥镇与西红门镇一样,也是由于南海子挡住了进京道路,人们进京只能绕走南海子东西两侧,才成为进京的隘口,从而成就了京畿重镇马驹桥。

  早在辽、金时期,马驹桥这一地域即是官家牧养车马的地方。而这里主要分养的是子马(马驹), 因此得名“马驹里”。当时在凉水河上搭建有一座木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明永乐年修建南海子皇家苑囿后,明代帝王游猎南海子常顺便出东红门游幸马驹桥镇。一次,明英宗朱祁镇又出东红门游幸马驹桥镇,见木桥终日车水马龙,往来商人络绎不绝。可又听地方官说此木桥常被洪水冲毁,明英宗即敕命修建一座九孔石桥,赐名“宏仁桥”。从此,马驹桥镇更加繁荣起来,成为“京畿重镇”和“冀北繁冲”。

  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宏仁桥又因年久失修而被洪水冲垮。乾隆皇帝决定在治理南海子水系的同时,重建宏仁桥,并将原来的九孔桥改为七孔桥。同时也将桥头的碧霞元君天齐庙(俗称大南顶)修葺一新。因宏仁桥的“宏”字与乾隆皇帝名中的“弘”字相忌讳,所以才又把桥名更回“马驹桥”。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马驹桥和碧霞元君庙落成之日,乾隆皇帝供奉皇太后,特意从南海子旧宫起驾,出东红门至马驹桥桥头,亲自驾临参加两项工程落成典礼。使马驹桥更是名声大震。南海子的东红门也随之世人皆知。

  东红门与南海子其他八门一样,清代设有上三旗看守。据当地老人讲,东红门由镶黄旗“定、白、赵”姓为门君,其中定、白虽不同姓,却同属一族,当地有“定、白不分”之说。这样,在门里头遂成村落。

  在东红门内,曾建有一座坐西朝东的关帝庙。庙门正对东红门,门前被一座大影壁遮挡。影壁内侧还建有一座小影壁,上镌有“万事隆昌”四个大字,传说是乾隆皇帝御笔。关帝庙为两进大殿,前殿供奉武圣关羽,后殿供奉释迦摩尼如来佛。大殿两侧建有配殿,上世纪50年代,曾用作东红门小学教室。如今早已遗迹泯灭。

  康熙年始,在东红门里曾设有皇粮庄一所,是海子里五所皇粮庄之一。管理皇粮庄的是一名肖姓官员,因负责皇家地亩广大,人称“肖千顷”。因其还兼有皇帝幸临东红门组织“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职责,为解决这部分开销,即在黄庄内划出五十亩招佃耕作,遂成村落肖家庄。

  因东红门村子过小,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了肖庄子为一个行政村。如今原村民们已移居到北京亦庄贵园南里小区中。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