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南海子公园内的麋鹿苑,一条展示了南海子和麋鹿古诗的科普长廊令人惊喜。有幸阅读文化名人张友才等编著的《南海子古诗选》,一首首出自明清皇帝、知名诗人的诗词名篇,描绘出南海子地区曾经的风光无限。
无论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描写明代先帝到南苑游猎场景的名篇《南囿秋风》,还是清乾隆皇帝多次游历南海子并痴迷于双柳树及其传说时留下的《南苑双柳树》《双柳树》《南苑双柳树复枯其一叠韵志感》《南苑双柳树赋》系列诗词;无论是来自南方的著名诗人邵经邦(今浙江杭州人)赞颂凉水河一带胜似杭州水乡的《游凉水河》一诗,还是来自北国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咏叹南海子绚丽风光的《南海子》诗三首,无不吐露出对京城南郊这一处皇家苑囿和她风土人情的欢喜之意。也许,当你静下心来聆听每一首诗篇的轻声吟诵,你就会感受到她的脚步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临近……
明 李东阳《南囿秋风》
别苑临城辇路开,大风昨夜起宫槐。
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
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
明 邵经邦《游凉水河》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
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
隔岸闻新调,回车露浅妆。
乘春且随意,莫负碧霞觞。
清 乾隆《南苑双柳树》
南苑双柳树,昔年何葱菁。
两株立平原,千丝织晚睛。
因循失其一,独树若无荣。
至今行路人,犹道双柳名。
岂无补植者,枯萎率不生。
嗟哉草木质,尚有相怜情。
徘徊不能去,长歌代柳鸣。
清 纳兰性德《南苑双柳树》
相风微动九门开,南陌离宫万柳栽。
草色横粘下马泊,水光平占晾鹰台。
锦鞯欲射波间去,玉辇疑从岛上回。
自是软红惊十丈,天教到此洗尘埃。
在战火中沉寂
在历经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繁荣发展后,19世纪末永定河的决口泛滥,使得南苑城墙坍塌、珍奇异兽尽散,南苑地区逐渐萧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攻下南苑,行宫寺庙被毁,珍贵的麋鹿也被杀掠一空,从此在国内消失,直到几十年后才重返故里。而此后的庚子赔款更令清政府国库亏空,无力修复南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设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出售“龙票”,拍卖苑内荒地,宫廷太监和官僚趁机占了大片土地,在海子里相继建起数十座地主庄园,后来出现了大批村落,南苑这座600年历史的皇家苑囿便消失殆尽,只留下一些村庄和地名。
虽然在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南苑也曾经从一度荒废而被辟作兵营,并且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大红门是二十九军与日军激战最烈的地方,抗日英雄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牺牲在大红门。但战火最终带给南苑地区的是更多的破坏,作为南苑四大行宫中保留最久的团河行宫也在抗日战争中被战火摧毁。昔日水草丰美、鸟兽齐鸣、皇家宠幸、风光无限的南海子地区,从此陷入了一片沉寂。
历经数载守候
长期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焦点都汇聚在老城区及西、北方向。都城文化、三山五园,名扬四海;甚至是后起之秀的奥体中心和奥森公园也成为北京新时代的文化象征。相比之下,曾经作为京城文化高地之一的南城地区,在北京的文化拼图上却显得黯然失色。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传承的忽略,使得北京城市南北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更加突出。
北京经开区便诞生在这片曾经的热土之上。作为北京市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从1992年建设之初至今已经历近30年的时间。从刚刚起步的3.8平方公里,到如今新城规划225平方公里,亦庄已从不起眼的京南一隅转型成为全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支点。但像深圳经济特区一样,在“深圳速度”这面旗帜下,经过40年的高速建设发展,经济崛起举世瞩目,科技创新广受赞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伤疤,“文化沙漠”一词总是和深圳如影随形。经开区的发展在北京及全国成就斐然,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产业经济的雄厚实力与城市建设的光鲜亮丽下,和京城其他区相比,亦庄的文化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连身处其中的市民也缺乏文化认同。这与经开区长期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以产业功能和经济发展为主导,缺乏系统的文化发掘、保护和建设有关。
时值以“大南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中轴地区提出建设“中华文化自信重要彰显区”的历史使命,这对于同属南中轴的亦庄地区文化挖掘与弘扬是极大的鼓舞。沉睡已久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等待着,期待着,被发现,被珍视……
跨越历史相逢
每一个生活在亦庄的人可能心中总有一个疑问,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仅仅知道南海子公园地处明清时期北京城皇家园林南苑境内,也可能了解“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然而,亦庄地区的文化底蕴远比此丰富又多彩,甚至可以说与北京城的文化同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一场文化记忆的探寻之旅。
起:作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在隋唐前后摆动到大兴一带,形成了京城南部地区的冲积扇,而永定河在这一时期留下的故道便是如今穿城而过的凉水河。南苑地区多处泉水、湿地、池塘、湖泊也都拜永定河所赐。隋代永济渠的开掘,使凉水河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水上交通线,可谓京津地区大运河的前身,而随运河兴起的马驹桥和马驹桥古镇成为与卢沟桥和宛平城齐名的拱卫京师四大桥头堡之一。
兴:之后,从辽代“捺钵”伊始,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苑囿文化流传至今,南海子公园、昆仑石碑、晾鹰台、德寿寺、海子墙等历史遗迹原址尚存,大红门、小红门、南红门、双桥、羊坊、回城、青云店等地名不绝于耳。
转:随后,在始于明初、盛于清末至解放初期的京郊移民潮中,亦庄地区形成了以山东、山西地区为主的移民文化和多元的宗教、民俗文化。位于凤河沿线的“七十二联营”、马驹桥镇的清真寺、留民营村的镇国寺塔以及国际企业文化园东园中的古槐树等便是移民文化的鲜活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郊农场、红星人民公社使亦庄地区转身成为北京城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现代化试验田,而现存于瀛海镇、马驹桥镇及南至采育的大面积田园乡村和丰富的农灌系统,以及位于8号线瀛海庄站附近的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正是这段历史的活态展示。
承: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在现荣华中街上的第一铲土,亦庄工业区诞生,随后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成长为卫星城,再到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一步步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再到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亦庄故事,依然在不断延续,并创造新的历史。
由此可见,亦庄地区不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跌宕起伏,更是在民族融合和新时代发展中举足轻重、熠熠生辉。而这每一个片段、每一处印迹,都是亦庄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那么,如何才能让这张拼图跨越历史,走进人们心中,并成为亦庄文化弘扬和传播的媒介呢?
文化地图重塑
经开区规自分局在本年度开展的相关工作中,鼓励各个研究团队,以明清南海子地图为图底,与亦庄新城规划图、南城水系图相叠合,探寻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内乃至周边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经过对地域文化资源和线索的抽丝剥茧,目前初步挖掘出(永定河)湿地文化、运河文化、皇家苑囿文化、庄园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工业及现代城市文化等文化类型,梳理出德寿寺、宁佑庙、马驹桥古镇、清真寺、海子墙、南红门行宫、晾鹰台、青云店文昌阁、回城门、开元寺遗址、留民营文化园、下长子营古槐树、红星集体农场纪念公园等多处历史遗迹、民俗村落及文化景观。之后伴随各个区域的街区控规、城市设计以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宝藏挖掘的工作还会有更多惊喜!
对很多人而言,每到一个地方旅行,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不是风景,而是地图。因此,萌生了绘制亦庄文化地图的想法,并且希望这张叠加了文化要素的趣味地图,能成为未来课堂上小学生重识亦庄的一扇窗,活动中心里老人们回忆过往的一扇门,平日里市民游客倾听亦庄故事的讲述者,周末时一家人外出游玩、寻访古迹的领路人。当你穿越闹市、百转千回之后,突然发现眼前的那一棵树、那一条河、那一座寺、那一个村,甚至是那一个个背后充满故事的地名,都仿佛瞬间带你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去探寻那一时一地的独特体验。正因为如此,才更希望在文化地图的帮助下,让每一位身处亦庄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样一场神奇的“穿越亦庄——文化记忆·探寻·体验之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亦庄新城,从诞生之初就从来都不是一座文化沙漠,而是一座从诗意中走来、历经沧桑沉浮、静静守候多载、期待勃然喷发的文化宝藏。文化之于亦庄而言,当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文化地图,而是历史深深烙印在其身上不可磨灭的底色,更要成为人们心中日益认同的情感纽带。未来的亦庄将把握“十四五”的新机遇,以文化为引擎,打造文化景观,留住记忆乡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魅力,激发创新活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来源:经开区规自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