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业态融合的服务消费体系,扩大“一店一策”试点范围,商圈改造提上日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商业企业主动求变,构建消费新格局。12月8日,在2020年度(第十四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孙尧表示,北京市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地位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不断优化供给。
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优化:
形成国内领先的内需市场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北京商业发展正面临全面转型升级、加速创新提质的重大挑战和历史机遇,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场景也在发生迅速变革。
孙尧表示,在变革过程中,北京市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由最初的投资、出口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形成了国内规模领先的内需市场。
近10年来,北京市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北京市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北京市社零额规模实现阶梯式增长,每年增长1000亿元左右,在2013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社零额跨入万亿元的城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北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0年起北京市社零额增速出现拐点,由18.5%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3.5%,2019年回升至4.4%。
商品消费市场趋稳,消费结构呈多元化高品质发展态势。满足更高发展需求的使用类商品占社零额比重不断增加,服务消费占北京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超过50%,增速高于商品消费。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模式加速布局,带动网上零售额增长。
新消费模式涌现:
渠道、场景丰富供给
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消费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商业企业线下客流量减少、现场消费受困。为解决诸多困难,商业服务业企业创新打通产供销环节,新消费模式不断涌现。
生活必需品正在加速实现产销对接。加强产销对接,构建本地农产品流通网络。北京市制定《关于建立京郊农林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通过预警防范、部门联动、市区互通,形成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紧密联结。另外,目前已对全市7大批发市场、8家重点连锁超市、155家社区菜市场、7家直营直供店共26个蔬菜品类实现“量、价”大数据监测。
传统商圈、商业项目服务场景不断升级。北京于2019年启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升级改造,发布传统商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目前,长安商场、王府井百货、甘家口等3家商场已基本完成改造升级。以长安商场为例,由单一购物向休闲消费、体验功能、亲子功能转型,布局了社区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娱5大功能、14类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华丽变身为“社区商业+奥莱商品”模式运营的“U生活中心”。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集聚资源增加体验内容
北京消费与投资领域内需潜力巨大,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品牌资源构建优质商品供给体系。北京市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引导北京品牌加大中高端、个性化、定制化、绿色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
实体消费空间不断升级重构。孙尧表示,北京加快推动重点商圈改造提升,扩大“一店一策”试点范围,支持传统商场按照“商业+文化+科技+时尚”“老字号+文化+体验”“年轻+时尚+不夜城”等定位改造升级。发挥首店经济优势,结合既有商业建筑改造,积极引入旗舰店、概念店和特色店等。推动楼宇专业化运营,支持低效商业设施向创意办公和文化功能转型。
北京服务主导消费升级。北京将充分利用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两区”叠加政策红利,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打通准营环节,加速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落地,优化市内免税店布局,强化跨境电商消费支撑,持续吸引消费回流,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利用服贸会、金融街论坛、中关村论坛资源优势,吸引国际优质品牌首店、顶尖设计机构和人才聚集。扩大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鼓励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建设数字贸易港,挖掘引导新消费需求。
2021年是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北京市着眼新发展阶段,将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北京市将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指引,加快推动北京新消费提档升级,不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