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卖画靠谱吗
于永茂:以诗为形 以梦为象
在书画中获得老年生活的“调味剂”
《盼牛年》 天华园三里 林燕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永茂:以诗为形 以梦为象

于永茂 又名于舒。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
  《湄公河畔》
  《渔村春雨图》
 

  江南美,入画销人魂。无论是彩墨山水画还是水墨山水画,于永茂多以大笔积墨渲染的手法,将深林叠嶂、江渚渔舟、白墙青瓦、小桥流水、雨打芭蕉、杏花春雨等诸多景观笼罩在一片淡淡的雾气中,生发出一种不可捉摸的幽远、朦胧的诗境。氤氲的水气,缥缈的流岚,秀润的群山,恍若在梦中浮现。画中的江南,似乎总是桃蹊柳陌,细雨霏霏,一派旖旎春光。在这些绝美的画境中,有着远离尘嚣的静谧,空气中酝酿着一种湿润的情愫,交织着亦暖亦寒的缠绵。回忆、乡愁、人生体验、历史感怀……世间百味尽寓其中。脉脉的柔情、淡淡的伤感,都化为委婉含蓄的诗意,从画中传递到心里。

  诗意的山水源于诗性的情怀。于永茂有着古代文人画士般的闲情雅意,热爱古典诗词,尤其欣赏王维那充满画意的田园诗。他不但喜欢吟诗,还擅长作诗。于永茂的诗多表现幽静的山水与恬适的心情,格调平淡天真,给人飘然出尘、身世两忘之感。他的诗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他的画则有着诗的意境,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永茂的诗与画在意境上是异质同构的,相似的艺术规律和语言逻辑促成了两者之间的交融与转化。他在创作中,通过艺术通感将诗情转化为画意;观者在赏画时,又通过艺术通感将画意还原为诗情。

  于永茂用诗性的唯美笔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他画出了理想中的人间仙境、梦想中的桃花源。作品成功地表现出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润、幽深、清秀的特征,是对江南物态天趣与诗性文化的感悟和提炼,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唯美品质。

  于永茂的作品中有古画的影子,但不拘泥于陈腐,而是寓传统韵味于时代精神之中;有西画的元素,但不盲目照搬,而是以东方之韵吞西方艺术之形色;有南派山水画的韵味,但不偏于一隅,而是融南派之灵秀与北派之雄浑于一体。富有节奏感的点与线,富有韵律感的墨与色,和绵延不尽的诗性情调相互维系,使他的绘画语言具有了某种悠长的韵致风度。空灵飘渺的意境中透着道禅旨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尽在其中。即使是全景构图的大幅作品,亦在雄阔博大中蕴涵着细腻婉约、恬淡自适的风致,充溢着沁人心脾的雅逸气息。

  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有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语道破了诗与画之间鱼水般的关系。诗性内涵是中国画永远的身份标识,亦为衡量中国画艺术水准之圭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童年咿咿呀呀地背诵“春眠不觉晓”时,诗性情怀就开始生根了。唐诗宋词中那空花水月的禅境、绵邈无际的深情,早已构成了中国人的生命情调的实相。为什么于永茂钟情于表现江南景色?因为江南景色中那情味绵长的诗意与他灵犀互通。于永茂的诗意山水画之所以能引起观者感情的深度共鸣,因为那看似遗世独立的心灵私语正好契合了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于永茂那灵心妙造的山水意境里,我们看到了连接远古、现代与未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找到了中国人心灵的原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