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2842.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近4330亿元,占全市22%,连续四年保持第一;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0%,为全市最高,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在12月24日举行的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上,北京经开区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为经开区定下了“四区一阵地”的发展定位,并且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这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北京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所在。
使命必达。围绕高精尖产业化,经开区聚焦创新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构建集技术转移、测试验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拓宽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校地融合发展,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开展流程再造打造高效服务……在一系列举措下,截至目前,经开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21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62件,全市领跑。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经开区第三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不仅是累累的丰硕成果,也蕴涵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问题同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开区要保持定力,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数十年也应如此;要用好市场,打破更多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聚焦产业,真正把创新落在产业上、转化为新的增长点;要优化生态,确保经开区始终保持创新资源集聚汇聚的“强劲磁性”。展望“十四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北京经开区必须按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进键,实施“白菜心”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统筹,为高质量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综合新城提供强大引擎和支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这条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赛道上,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让我们以梦为马、接续奋斗,开辟新时代的崭新征程。未来的每一天,创新的愿景都会更加清晰,不断创新的北京区将更加出彩。